北京青年報對“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簽約進行了報道,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11月4日,“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中心”成立簽約儀式在北京工商大學舉行。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司長熊紹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郭建華,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天暉出席大會并致辭。
郭建華校長在儀式上表示表示,“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學校針對食物領域重大科研課題開展深入研究和探索創新而邁出的重要一步。學校和參加合作的各方將發揮各自在食物領域的比較優勢,通過深入合作和跨學科協作,對全球食物生產和供給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科研成果和應對解決方案。與各方合作成立的多元化的交叉合作團隊將匯聚各種資源和力量,有針對性的確定科研課題和研究方向,開展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工作。他期待中心為解決全球糧食供應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貢獻智慧和力量。
熊紹員司長表示,氣象及氣候變化科技研發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實施“雙碳”戰略的最重要科學基礎。“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中心”的成立極具前瞻性、引導性和戰略性。參與共建單位,國家氣候中心作為我國氣候和氣候變化監測預測評估的國家級業務單位,在這個研究平臺中將發揮積極和重要作用。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將密切關注、積極支持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中心的創新發展。
馬天暉表示,在數字經濟時代,航天信息主動把握機遇,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構建糧食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在中心的后續工作中,航天信息將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優勢和項目實踐經驗,特別是結合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能力,切實發揮好作用,為中心的科研創新工作貢獻智慧和力量。
趙春江院士在發言中指出,食品安全,首先應該是建立在大食物觀基礎上的保障食物生產和供給的安全。通過對影響國內及全球食物產出和供給變化因素進行系統研究,依靠建立數據模型和智能運算,對未來中長期食物生產供給前景做出預判和動態感知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建立完整的數據庫和智能運算模型等,助力宏觀管理部門和微觀經營單位的數字化轉型。通過科研成果分享,也可為欠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幫助和支持,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做出中國貢獻。他希望該研究中心成立后多出科研成果,為國家和世界的食物供給保障及安全做出貢獻。
簽約儀式后,全球食物動態感知研究中心暨全球食物地圖第一次工作會議召開,討論通過了理事會組成及人員任命。
新聞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