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討會暨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科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工商大學阜成路校區召開。本次大會是全球商科數字化教育大會以“數字經濟學科發展”為主題的平行論壇,由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黃國雄童宛生教育基金共同主辦,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承辦。
學校黨委副書記宋曉欣到會指導并為戰略咨詢委員會受聘專家頒發聘書。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白彥鋒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戚聿東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建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成思教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所所長戎珂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國軍教授等戰略咨詢委員會受聘專家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審梁華、《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主編楊其靜教授、《經濟學動態》編輯部張彩云等權威期刊代表,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山東財經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商務部研究院、京東集團經濟發展研究院等兄弟單位專家學者,北京工商大學金融校友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黃國雄童宛生教育基金秘書長李志生,中糧集團中糧貿易戰略部原副總經理張永生及我校師生150余人參加此次大會。
此次論壇分為三個環節: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科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演講和經濟學科發展論壇。
第一環節由學校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呂良主持。
學校經濟學院執行院長詹新宇教授以《經世濟民 勇擔使命——北京工商大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情況匯報》為題,介紹了經濟學院歷史脈絡、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成果等情況,分享了“一體兩翼”應用經濟學學科群建設方案,期待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科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的成立,能夠引導學科方向凝練、提升老師科研能力以及探索與校友基金會的合作新模式。
呂良宣讀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科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聘任決定,并宣讀專家名單。學校黨委副書記宋曉欣和黃國雄童宛生教育基金秘書長李志生為與會委員們頒發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科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聘書。
第二個環節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國軍教授主持。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白彥鋒教授作《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增長,謀劃穩預期、強信心的適當財政舉措》主題報告。他指出改善預期和增強信心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強調應該在數字經濟發展、高質量發展約束和低物價水平背景下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增長。他認為適當的財政政策,既要重視政策的經濟效應,也要重視社會效應,推動經濟持續向好向上。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戚聿東教授作《數字化時代的經濟學教育:數字化課程還是課程數字化》主題報告。他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的特征,闡述了數字經濟給經濟學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他認為在重點建設“課程數字化”的同時,也要建設好“數字化課程”,特別注意處理好數字經濟與數字技術的關系。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所所長戎珂教授作《人工智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大模型、數據要素與產業互聯網》主題報告。他認為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而大模型技術則為各行業提供了強大的數字基礎能力。他提出的“IBCDE”體系,可以逐步建立和積累數字世界治理的生態信任,賦能不同的行業,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數字化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成思教授作《中國市場化利率調控體系的改革邏輯》主題報告。他指出準備金相對充足程度決定了利率調控的工具選擇和體系選擇,中國最近二十年來可能逐漸邁入中等規模準備金層級,要考慮升級利率調控的貨幣政策工具箱,采用OMO回購工具+降準+IOER+央行與非銀金融機構回購工具。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建華教授作《數智時代的發展經濟學》主題報告。他詳細介紹了數智經濟時代及其特征、數智時代發展經濟學機遇與挑戰。他強調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積極的構建不僅可以發揮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積極作用,更對其他發展中大國的經濟發展與轉型、國家崛起與治理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為世界文明提供了一種新理念和新力量。
第三個環節是經濟學科發展平行論壇,包括數字金融、數字貿易和數字財稅三個分論壇。
在數字金融分論壇,山東財經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馮林教授報告論文《數字賦能農業政策性擔保效能提升:基于風險管理分工視角》,他從風險管理分工的視角闡明了數字技術賦能農業政策性擔保的必要性和潛在效能。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學院教授江萍報告論文《人工智能、數字化與金融業發展》,她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新趨勢和當前發展過程中的機遇與挑戰,并對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呂勇斌教授報告論文《數字創新與銀行競爭力》,他利用銀行APP數據分析了數字化創新對銀行存貸款規模的潛在影響,并指出APP創新程度的提升對銀行借貸業務存在顯著的正向效應。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教授報告論文《金融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使命與路徑》,他在梳理和回顧了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化的相關政策與成就的基礎上強調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過程需要金融業的積極參與,并提出審慎推進商業銀行融資、發展數據領域產業基金等政策建議。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員、京東集團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朱太輝報告研究成果《金融大模型發展的前瞻問題研究》,他指出當前金融大模型的發展存在模型規避、監管一致性等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張正平報告論文《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如何提升其ESG表現》,他使用上市銀行、數字化轉型指數等數據集分析發現數字化轉型程度與商業銀行ESG提升間存在顯著正向關系,并指出這一提升過程的潛在機制是信息不對稱的緩解和銀行內控能力的提升。
數字貿易分論壇,由《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主編楊其靜和《經濟學動態》編輯部張彩云共同主持。北京郵電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陳巖教授報告論文《構建AI大模型時代的我國數字經濟技術底座》,他表示金融業要緊抓當前數智化技術變革機遇,筑牢數字金融技術底座。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報告論文《厘清數字消費概念 精準激發消費潛能》,他表示數字消費將會成為新的增長點,分析了未來數字消費的趨勢,并分別提出了政策建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黃浩報告論文《數字貿易發展評估及其改革方向》,他指出要對評估的概念進行界定,新的統計方式需要與原有的銜接但不能重復、要與國際接軌,便于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王曉東教授報告論文《全國統一大市場與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他指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既要緊扣大內需、大循環、大國經濟的發展思路,也要在推進中國特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制度體系、優化政府經濟行為與政府間關系等方面具體發力。教育部經濟與貿易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楊宏恩教授報告論文《當前環境下我國發展數字貿易的機遇與問題》,他詳細分析了當前國際環境、我國發展數字貿易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數字財稅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審梁華主持。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李博報告論文《“居者有其屋”——產權型保障性住房的經濟與福利效應》,根據政策文件對共有產權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政策建模,量化分析了兩類保障性住房政策對經濟體總量以及異質性群體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誠報告論文《數字平臺、治理機制與市場需求擴大》,使用攜程網2019年上半年約8000家民宿136萬個樣本點的個體日度面板數據實證發現,數字平臺可以提高民宿市場需求;信息披露和強制約束是數字平臺擴大民宿市場需求的主要作用機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講師聶卓報告論文《到期債務壓力與融資平臺舉債期限:兼論地方債務的流動性風險》,發現融資平臺到期債務壓力降低了融資平臺新發行債務的融資期限、提高了債務融資期限溢價。天津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系主任孫正報告論文《互聯網零工經濟稅收治理研究》,從互聯網零工稅收治理面臨的挑戰和互聯網零工經濟的稅收治理邏輯等方面展開分析。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教授楊龍見報告論文《“以獎代罰”與企業稅收遵從——兼論數據的挖掘和利用》,發現相比于傳統的稅務稽查、給企業發送威懾信息等方式,大數據蘊含了跨業務、跨場景的用戶商業洞察,有利于精準決策和業務創新,通過“以獎代罰”的方式有助于促進企業納稅從過去“不敢逃”到“不想逃”、“不愿逃”轉變。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詹新宇教授報告論文《公平市場環境與小微企業吸納就業》,基于2015-2019年全國稅收調查數據,探討試點推行小規模納稅人自開發票對于避稅程度與企業勞動力需求的影響。
學院將以此次成立經濟學科發展戰略委員會為契機,繼續凝練方向、聚焦痛點、突出特色、明確目標,細化措施,進一步推動學院學科建設更上新的臺階,為學校“雙一流”學科創建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