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5月6日、5月10日,致知學堂第六講、第七講、第八講以線上形式開展,選課同學均按時進入會議聆聽講座。
4月28日,我校傳媒與設計學院新聞系系主任、副教授羅昶以“走出‘對空言說’的困惑: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專題”為主題進行線上講座。羅昶表示,互聯網是世界的窗口,但有局限性。互聯網開啟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網絡媒介、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今天大學生群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主要渠道。他講述了網絡的關鍵性技術變革并以具體實例介紹了算法推薦系統分發新聞的方式以及利弊。
互聯網是抵達心靈的橋梁,但有誤區。羅昶強調人與人的連接始終是各種互聯網應用的核心,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存在著溝壑,這種溝壑是我們尋求溝通交流永遠的動力。羅昶以微信為實例,展現了微信點對點通信的傳播特點。他表示,網絡媒介在人際溝通中可能產生網絡暴力,虛擬的展示削弱了對真實性的感知,容易滋生矛盾。互聯網是自我呈現的舞臺,但有規則。自媒體時代,互聯網為青年人提供了豐富、多元的自我展現舞臺,羅昶以朋友圈為例,通過分析微信朋友圈的傳播文化特征,強調互聯網社交易引起曝光過度的風險。
羅昶談到,大學生要學會注意辨識網絡虛假信息,分辨新媒體中導致虛假新聞的陷阱;了解網絡視頻造假的辨識方法,明白各部門如何面對算法;同時學會理性上網,做到審視自己,莫成為互聯網上的“施暴者”。
5月6日,我校體育與藝術教學部講師劉兆以“古典音樂中的戰爭與和平”為題展開主題講座。劉兆通過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肖邦的《降A大調(英雄)波蘭舞曲》,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和冼星海、殷承宗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四個作品,講述了它們誕生的歷史背景,并介紹了各個音樂家創作其過程和背后的精神內涵。
劉兆讓同學們欣賞了四個作品的部分片段,并對音樂片段進行了賞析講解。他指出,肖邦的《降A大調(英雄)波蘭舞曲》開頭用恢弘壯麗的旋律,刻畫了一個躊躇滿志、不斷斗爭的民族英雄形象,中間一段旋律激昂急促,宛如英雄指揮著千軍萬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而最后一段又變得舒緩悠揚,展現著英雄的戰斗豪情和對未來的憧憬。而《黃河鋼琴協奏曲》中的第三樂章《黃河憤》則以一段帶著陜北高原質樸風格的竹笛演奏開頭,接著鋼琴作為主旋律,從一開始的清亮逐漸轉向低沉,讓人感受到了中華大地遭到侵略的哀婉悲憤,樂曲的后半段音樂逐漸激昂澎湃,展現了中華兒女奮起反抗的堅強意志和斗爭到底的決心。
“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樂開創了音樂作品恢弘大氣,思想深刻的先河。”劉兆介紹到,時值法國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人們追求自由的意識日益覺醒,這種激烈的變革也體現在了貝多芬的音樂風格當中。劉兆還分享了《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面世背后的故事:肖斯塔科維奇作為列寧格勒保衛戰的一名防空警報員,在警報閣樓上一邊執行任務一邊堅持作曲。交響曲在戰火中首演,組織者費盡心思才湊齊了參演的樂手。“當時演奏廳燈火通明,”劉兆動情地講述,“為的就是讓德國人明白他們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決心。”
劉兆總結到,在戰爭中誕生的古典音樂主要表現的主題有對英雄的歌頌、對和平的向往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時他指出,希望同學們能通過這些震撼人心的音樂作品,加深對音樂的認識和對和平的理解。
5月10日,我校體育與藝術教學部副主任宋煜以“在云頂奪金賽場,感悟冬奧精神之偉大”為主題,圍繞我校志愿者實踐,北京冬季奧運會、殘奧會辦賽原則以及其對體育與藝術教學部的啟發三方面講述了他的感悟。
宋煜引用北京冬奧組委志愿者部副部長張麗娜對冬奧志愿者說的“做勇往直前的冰雪戰士,做傳遞愛心的專業能人,做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使者,做好可以燎原的精神火種”這樣一段話闡述了作為每一位北工商冬奧志愿者的冬奧精神:要不辱使命,迎難而上;要熱情洋溢、禮貌友善;要弘揚文化,匯聚力量;要相互幫助,無私奉獻。
宋煜談到,北京冬季奧運會、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圓滿舉辦離不開我們“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原則。“簡約不簡單”體現在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場館建設、一輛輛新能源車輛和最低能耗的雪花火炬。“安全以人為本”表現在疫情環境下有效的閉環管理、高效準確落實核酸檢測,為每一位運動員營造安全公平的競技環境。本次冬奧會“精彩紛呈,舉世矚目”,場館建設彰顯中國底蘊,志愿者服裝以及雙奧之都無一不在彰顯其獨特魅力。
宋煜談到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賽事服務帶給高校體育教學的啟發,他表示,應進一步提升體育與藝術課程的教育水平體育場館和設施的更新改造,提高學校各類體育賽事辦賽水平,貫徹健康的生活理念。“無健康,不工商”。偉大的北京冬奧精神一直在傳遞,從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