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30日,2023年春季學期致知學堂第一、二講開講,選課同學均按時聆聽講座。
3月28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志強以“從黨的二十大報告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弘揚”為題,詳細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與法治精神的內涵與發展歷程。
李志強傳達了黨的二十大中的法治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李志強表示,通過對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形成歷程的解讀,可以了解我國法治社會逐步完善和深入發展的過程。李志強就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自身演繹的邏輯,闡述了我國法律的構成——既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也有對西方法治精神的借鑒、批判和超越。李志強特別強調了社會主義法律對于西方人權觀、民主觀、對平等觀和自由觀的超越。
李志強講解了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外延的廣泛性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內涵的層次性。其中,他重點闡釋了法治精神內涵的層次性——法治精神在公民中表現為忠誠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這三個遞進的層次。借助真實生動的案例,深度剖析了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主要內容。
李志強通過設問的方式,列舉了二十個小問題并給予分析解答,讓“怎樣看待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一問題清晰易懂。針對法律是否只有懲惡的功能這一問題,李志強通過舉例詮釋了法律也有揚善的作用。國家增立“好人法”保護見義勇為的人,體現出國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公德的提倡。“法治精神是否是終極價值?”李志強引用了馬克思的觀點來回答,即“不是人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為人而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關涉道德,而無關法律,該問題在二十大報告給出了答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通過對各種問題的分析解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概念變得具象起來。
李志強強調了德法的關系。他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德法兼修的要求既不會造就片面的泛道德化思維,也不會造就片面的法律萬能主義。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在公民個體素質養成中同樣重要,要將二者統一起來,而不是相互背離。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努力成為“德法兼修”的時代新人。
3月30日,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在良鄉主校區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時代價值與生動實踐”為題開展講座,為同學們介紹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深刻內涵,同時也闡釋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維護國家安全發揮的指導作用。
韓旭東首先分析了當前我國的國內外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深刻表明了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維護國家安全,是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執政的重要任務。維護國家安全勢在必行,而總體國家安全觀將對此發揮巨大作用。韓旭東表示,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維護國家安全的武器法寶。
韓旭東介紹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時代特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安全理論和實踐在不斷創新:要求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進建設文化強國、網絡強國、新型大國關系;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搭建強有力的國家安全工作統籌平臺。韓旭東談道,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國家安全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大,這種情況下更要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總體國家安全觀有著許多生動實踐,韓旭東為同學們介紹了一些典型事例。他先是通過美國與俄羅斯當前的政治局面聚焦世界大國國家安全問題。其次,關于臺灣問題,我國有著堅決的態度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在道義上贏得了世界的支持,在戰術上正從被動轉為主動,在戰略上正積極向主導發展,為統一大業提供有力保障。
講座的最后,韓旭東講道,中國在當前的世界衛生組織發揮著中心作用,扮演著應對危機引領者的角色;中國因率先戰勝危機,已成全球應對危機的戰略大后方,全球物資和工業品也主要由中國保障;中國已成為除美國外,全球經濟循環的第三個中心,未來,中國必將成為全球另一個金融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