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受藝術與傳媒學院邀請,作家李群杰在良鄉校區做了題為“新時代背景下的創作經驗與體會”的講座,藝傳學院、法學院近200多名學生和中文教研室全體教師參加了講座。
李群杰依托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十九大報告,詳細闡釋了“新時代”的內涵。他強調“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代”,寫作要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生活,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鼓勵同學們多寫平民百姓,多寫身邊的人和事,崇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國精神。
李群杰結合自己23年的記者生涯,用大量生動鮮活的新聞案例,詳細講解新聞采訪和寫作技巧:“新”“真”“短”“快”“活”。“新”是新聞的特色,只有出其不意,角度新穎,才能在眾多同類新聞中脫穎而出,得到讀者青睞;“真”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的基本原則是用事實說話,虛構編造是新聞大忌;“短”是新聞的規律,信息密集,一針見血,白描手法的新聞受歡迎;“快”是新聞的品格,寫新聞要“搶”,要及時搶占“制高點”,具有“馬上辦”作風和立馬寫的吃苦精神,還要能夠做到在任何復雜混亂的環境中堅持完成寫作的能力;“活”是新聞的趨勢,標題要鮮亮,用語要生動,導語要有魅力。李群杰特別強調“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歷史的記錄容不得半點不實”“新聞是易碎品,只有當你深入現場深入生活而親歷的新聞才會具有生命力”。
隨后,李群杰分享了自身創作散文、詩歌的經驗與體會。他認為,“散文是從作者靈魂深處流出來的生命之河”,河水本真、豐沛、清冽、神秘智慧和纖塵不染。現代詩是心象(情)與物象(美)的融合;想象是美的源泉,也是詩意的倉庫;詩歌的語言要追求跳躍、超常和出乎意料的創新。
最后,李群杰播放了一首自己創作的散文詩《母親再也不能走路了》,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附:李群杰,河南太康人,當代作家、詩人、散文家、資深媒體人、影視文化策劃人、編劇。著有詩集《橄欖情》《心泉流韻》,散文集《都市鄉情》,新聞作品集《跨階層行走》,報告文學作品集《河南人感動中國》《生命盾牌》《家在河南》,參與策劃、制片、編劇的影視作品有《火紅的杜鵑花》《鄉村守望的女人》《道口燒雞鋪》《分手不分手》《油菜花兒開》等。現為中國行為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北京書協會員、法制日報社總編輯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