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至22日,學校學生資助中心帶領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經濟學院、商學院、法學院學生資助專項工作輔導員及兩名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先后奔赴新疆及貴州地區開展“邊疆老區送溫暖,資助政策助成長”主題活動,走訪慰問我校在兩地區的7名特別貧困在校學生家庭及9名2018級建檔立卡新生家庭。
此次走訪調研是學校落實全國資助中心“學生資助政策鄉村行”活動要求、完成年度特困學生家庭走訪慰問計劃、實施2018級新生“資助前置”計劃所開展的專項活動。參與此次活動的教師、學生跨越2省、9市、16縣,單人累計最大行程超過一萬余公里,平均每天有10個小時奔波在路上。路途中,強烈的日光紫外線灼傷了他們的皮膚,連續的輾轉奔波讓他們的小腿浮腫,但他們送去了學校的關懷和溫暖,感動了學生和家庭,獲得了數據和經驗,強化了責任和使命,為“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情系邊疆特困家庭,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學校一直高度關注我校新疆籍學生,尤其關注家庭經濟特別困難新疆學生的思想、學業、生活、發展等各個方面,給予他們關懷和幫扶。此次來到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9名待訪學生零散的家庭居住地分布注定了新疆之行不停奔波在路上,6名走訪教師分為兩組,馬不停蹄分別奔赴北疆的昌吉和伊犁地區及南疆的阿克蘇和喀什地區。綠皮火車、長途大巴、鄉村“三輪的士”成為老師們必須乘坐的交通工具。為了把溫暖和關懷送到每一位新疆特困學生家庭,再折騰的旅程、再顛簸的鄉村路、甚至遭遇到火車道路損壞導致停運三個小時的窘境也阻擋不了慰問老師們的熱情。
無論居住在縣城還是農村,走進受訪學生家里,就會感受到他們生活的拮據,而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多子女、家庭主要成員長期重病、單一農業收入是造成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主要因素。
小艾家(為保護學生隱私,本文均使用學生化名)居住在昌吉州某小區一個不到40平米的房屋內,屋里除了水泥砌筑的大床和簡單的桌椅,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去年小艾家突發變故,媽媽因病永遠離開了人世。父親因幾年前遭遇車禍導致勞動能力受損,無法出去工作,家庭所有生活開支僅依靠姐姐一人的微薄收入勉強度日;家住阿克蘇烏什縣某小區的漢族學生小王,父母加4個孩子“蝸居”在40多平米的二居室內。屋里的環境布置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風格。一個臥室擺放著2張上下鋪的鐵架子床,很顯然是4個孩子的臥榻。另一個臥室除了兩張至少壽命在幾十年的破舊的木制床和小茶幾外,幾乎沒有容身之地。小王的父親通過收廢品并為周圍幾個農民工的上小學的子女補課來維持家里的開銷。小王的母親10年前因心臟病做過一次大手術,從此身體變得極度虛弱,每天要服用大量的藥去維持。為了不成為家里的累贅,母親曾兩次試圖割腕自殺去告別這個昏暗的生活。眼前的家徒四壁和一家人茍且的生活狀態讓在場的老師們不禁潸然淚下。令人欣慰的是,就是在這樣一個瀕臨“坍塌”的家庭卻培養出了3名優秀的大學生和一個明年即將參加高考、成績在全年級排第一的“準大學生”。每每說到此,小王的媽媽滿面愁容的臉龐總會露出一絲的嘴角上揚……老師們鼓勵小王的媽媽,為了見到孩子們出人頭地、過上好日子的那一天,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這也是孩子們更加刻苦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全家人的希望。
來到其它三位家住喀什巴楚、莎車、伽師縣農村的同學家中,老師們更加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和濃郁的地域文化。每每快到一戶學生家中,全家人都會站在村口外迎接我們,燦爛的笑容像看到了很久不見的親人。這三戶家庭當中,每家恰好都有4個子女,家里完全依靠種植玉米、棉花、土豆等農作物作為經濟來源。他們的父母雖然都只有四十出頭的年紀,但常年的風吹日曬使他們看起來明顯比同齡人蒼老了許多。家長們聽不懂漢語,學生就成為我們的臨時翻譯。在巴楚縣,在學校一向內向羞澀的經濟學院小古同學非常熱情地招待我們。她的媽媽拉著王賽男老師的手不停詢問孩子在學校表現好不好,有沒有給老師添麻煩,并開玩笑地告訴王老師如果小古在學校不聽話就擰她的耳朵!當我們起身告別時,小古的媽媽淚眼婆娑的與王老師緊緊擁抱,感謝學校、老師對孩子的關懷和培養。來到莎車縣計信學院小阿同學家,小阿的媽媽為我們悉數著小阿的成長經歷,為她當年在全村參加高考的孩子當中排名第一感到驕傲,同時也為其它幾個孩子要上學帶來的經濟壓力感到擔憂。活潑開朗的小阿為我們講述暑假回家后幫助村委會開展的“發聲亮劍”活動和教當地村民漢語的情況,并激動的告訴我們她馬上就要入黨的喜訊。結束家訪行程后,家住伽師縣的材機學院小玉同學給老師的微信留言詮釋了此次新疆之行的意義。他寫到:“我代表全家感謝學校老師不遠幾千公里來新疆看望我們這群經濟困難學生。國家和學校為我提供了最好的條件,我一定會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用實際行動去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疆”。作為高校教師應該用更加包容的心態去了解、理解、關心新疆地區的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助力搭橋。在通往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路上,每一個擁護祖國統一的人都不能少!
“資助前置”關懷特困新生,將“綠色通道”向前延伸一公里
為了提前了解學校剛剛錄取的家庭經濟困難新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在入學前就充分了解各項資助政策,鼓勵學生家庭不用擔心經濟問題,安心上學,學校學生資助中心提出“資助前置”計劃,并選擇地處老區的貴州地區作為首次實施計劃的試點。在拿到新生數據后,資助中心第一時間篩選出貴州農村戶籍學生數據,并由學院逐一排查是否為建檔立卡家庭,最終確定了7名走訪慰問對象。4名資助專教師及2名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兵分兩路,分別前往貴州西部的黔西南和畢節地區以及東部的遵義和黔東南地區開展走訪宣傳活動。
相比新疆的茫茫戈壁和沙漠,貴州地區的崇山峻嶺、道路崎嶇給慰問人員帶來的困難一點也不少。首先,要過“交通關”。“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用來形容貴州的山路再恰當不過。貴州多山且陡險,盤山公路、橋梁、隧道比比皆是。貴州貧困,大多數都是因為深處山區、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尤其在鄉村里,沒有正規的出租車,只能依靠在路邊臨時“攔車”或乘坐當地破舊的三輪車,一路顛簸到所看望的新生家中。其次要過“飲食關”。貴州飲食以酸辣為主,對于不勝“辣力”的北方老師們在胃腸方面表現出極度的不適應,兩位女老師出現了腹瀉、胃痛的癥狀,只有通過藥物來進行緩解。最后是“睡眠關”,為了完成既定的走訪計劃,組員們每晚基本都是十點左右才能就餐,飯后還要對當天的情況進行匯總,對第二天的走訪對象制定詳細的計劃,睡覺時已過午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踏上新征程。
通過走訪發現,7名建檔立卡新生的家庭困難程度可以用“一貧如洗”來形容,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這幾家孩子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大都是留守兒童、多子女家庭,父母基本都在外地打工,家里都有年邁久病的老人。黔西南地區的小娟同學懂事孝順,父親由于車禍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平時除了學習之外,小娟一直照顧爸爸的生活。出生在黔東南大山深處的苗族女孩小美家里有七個兄弟姐妹,家庭經濟壓力可想而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小美同學有著頑強的毅力和超強的自理能力。她不但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還是家里的頂梁柱。村里的第一書記,形容她為“僅憑一塊錢就能夠走到北京的孩子”。面對這一切,我們非常心疼,但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敬佩。雖然物質貧窮,但這些孩子的家長都非常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為了能讓孩子走出大山,跨出貧困,他們傾盡全力為孩子湊學費,不惜外債累累。
對于我們的到來,每個家庭說的最多的詞就是“沒想到、感謝和希望”。沒想到的是學校能夠這么關心學生,還沒報到就已經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感謝的是學校老師帶來了更為詳細的貧困生資助政策,讓家長放寬了心,孩子有了努力的方向。感謝的是學校能夠為家庭解困,不是很多的慰問金也足以為孩子購買通往首都的火車票;希望的是孩子在入學后能夠更加的努力,實現更大的夢想。在學有所成后回到家鄉帶領全村百姓共同致富!
“精準資助”成效初顯,“全面小康”任重道遠
在走訪慰問調研新疆、貴州兩地區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下各地區所發生的巨大的變化,并與貧困學生家庭所在村的村干部也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溝通交流。在新疆莎車縣某村的小阿家,烏魯木齊派駐村內的專職負責扶貧工作的村支書和來自新疆農業大學的一位教授為我們講述了整個新疆南疆地區精準扶貧的整體情況,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當地村民傳統落后的思想成為脫貧攻堅最大的絆腳石,語言上的障礙也令科技扶貧的道路更加艱難。
貴州習水縣原本住在大山里的小解同學比較幸運。在他的家庭被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后,今年6月搬遷到縣城內政府提供的80平米的安置房內。興奮之余,問題也接踵而來。農民離開了土地,只能依靠打工成為家庭收入來源。而當地的縣城經濟基礎也較為薄弱,并沒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大部分安置的農民仍然需要去外地打工,留守兒童依然是當地的普遍現象。
在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下,類似像新疆、貴州這樣的特別貧困地區更需要以釘釘子精神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扶貧攻堅道路上攻堅克難,“擼起袖子加油干”。
為期9天的“邊疆老區送溫暖,資助政策助成長”主題活動圓滿結束了。走訪慰問老師在送去學校溫暖和國家資助政策的同時,每天都在教育與被教育、感動與被感動之間穿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全國各族人民一同奔小康”、“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是黨的莊嚴承諾。16名新疆、貴州地區的貧困學子只是學校眾多貧困學子的縮影,他們健康成長的背后承載著16名學子的青春夢想,承載著數十名親人的殷切期望,更是檢驗學生資助制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資助育人,筑夢成長。作為從事學生資助工作的高校教師我們莊嚴承諾:你若不離不棄,背上求學之路的行囊,我們定當生死相依,為你們的青春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