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開展本科生“使命在肩、奮斗有我”主題系列教育活動,積極推進2020級新生引航工程,幫助新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和民族意識,承擔起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宗教關系和諧的社會責任,10月20日,《致知學堂》第一講邀請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姚洪越副教授以“新時代大學生民族宗教觀”為題進行專題講座。講座以線上線下同步直播形式開展。
姚洪越副教授圍繞掌握民族宗教知識的必要性,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防范和抵御邪教滲透及合理應對民族宗教相關問題等五個方面詳細講述了如何樹立民族宗教領域科學認知。他講述了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表示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關系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關系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當代大學生要正確認識掌握基本的民族宗教知識是正確認識世界形勢的需要,認識我國國情的需要,做好本職工作的需要。
姚洪越副教授指出,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在于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他以“石榴與石榴籽”作比喻,生動地闡釋了維護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的重要性,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要著力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就防范和抵制邪教滲透,合理應對民族宗教相關問題話題,姚洪越副教授講述了邪教的特征,揭示了邪教反科學、反社會、反政府、反人類的本質,闡釋了應對民族宗教相關問題的法律基礎,表示民族宗教問題要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相互尊重,感恩尊重,積極融合,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始終把中華民族的身份放在第一位,遵守國家民族領域的政策和法規,合理看待民族身份不同帶來的問題。
在互動答疑環節中,針對同學提出的“宗教信仰者在科技時代仍存在的原因”一問,姚洪越副教授從文化程度、科技普及局限性兩方面做了相關分析。最后,他希望作為祖國接班人的青年一代重視民族宗教問題,樹立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深刻理解宗教民族問題本質的基礎上維護祖國統一與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