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學生處組織支部全體黨員20人召開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座談會,全面回顧北京工商大學學生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暢談收獲的豐碩成果,通過回億不平凡的2008年,深刻總結過去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同時展望學校一系列改革帶來的的美好前景。座談會由學生處處長呂素香主持。
座談會上,心理素質研究中心主任林永和教授,學生處副處長徐紅京、楊林,團委書記兼學生處副處長呂良,各抒己見,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分別從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學生資助工作、新時期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和團學工作的變化幾個方面,深入探討了學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通過一系列故事,將一幅從前簡陋辦學的條件到今天嶄新的良鄉新校區生動的畫面展現出來。
與會的其他同志也紛紛暢所欲言,表示會進一步堅定改革開放信心,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堅定支持學校的整體改革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附:一個心理學教師眼中的心理學發展三十年
張宏宇
心理學這個詞在我讀大學之前還是非常生僻的,更不要說三十年前對心理學有什么印象了。認識心理學是在讀大學后,而選擇了心理學專業作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也是緣于在大學被多門心理學專業課和頗具才華的授課老師所引領,雖然在課堂上學了中外的心理學史,然而對于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是此后在閱讀課本之外的資料時才斷斷續續地了解到的。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是起伏跌宕的。
所見所聞很多前輩的回憶,才知道心理學引入中國也還不晚,在國外行為主義開始盛行時,我國一些從國外留學的學者就把心理學作為科學引入中國,具體是在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當時的師范學校里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但是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1918年出版的陳大齊所著《心理學大綱》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最早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是1920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的。1921年成立了中華心理學會,張耀翔任會長。1929年中央研究院設立心理研究所,唐鉞任所長。此后逐漸開始了自己的研究。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因戰亂停滯的心理學研究與教學得以恢復,此時,全國已有10余所大學設有心理學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1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心理學的地位可想而知。
改革開放之初,我正在上小學,記得當時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文中總會有“我的理想”之類的作文題目,記得那時寫的理想似乎是一名解放軍戰士,當時“最可愛的人”是最受全民擁戴的,也還有過做一名醫生的愿望,那也是受父母的影響。但是萬萬想不到十多年后,陰差陽錯進入了心理學的專業。在那個懵懂的時候,也是心理學的又一次復蘇之時,1977年6月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正式恢復;11月恢復了中國心理學會的活動;教育系統的科研和教學組織也陸續得到恢復和發展,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建立了心理系。心理學會于1978年5月在杭州召開關于評論馮特心理學會議,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專業會議,落實了課題的協作計劃。繼后,舉行第二、三屆學術年會(1978年12月在保定;1979年11月在天津)。在保定會上清算了姚文元對心理學的誣陷和不實之詞,為心理學恢復了名譽。中國心理學會從1978年起先后分設了發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心理學基本理論、醫學心理、體育運動心理、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工業心理、生理心理等7個專業委員會;以及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和文獻編譯出版委員會等。全國已有28個省級心理學會。恢復了會刊《心理學報》(1979)和《心理科學通訊》(1981),并創刊《心理學探新》(1980),《外國心理學》(1981)以及內部發行的專業性與地方性刊物。這時也開始與國際心理學界交往,1979年中國心理學會申請加入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并于1980年7月正式討論通過為第44個會員學會。五大高等學校:北京大學(1978)、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79)、杭州大學(1980)、北京師范大學(1981)和廣州華南師范大學(1986)先后建成心理學系。這些事情的發生我都在讀小學和中學,是全然不知的。剛入大學后拿到普通心理學的課本時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么一門學問,很是好奇。清楚地記得那是素素靜靜的上下冊的教材,比起高中時的課本已經覺得很厚重了。后來才知道,曹日昌原來是心理學界的泰斗啊,他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首任所長。文革之前的心理學發展離不開他們那批奠基者的貢獻,但改革開放前的形勢下學科的發展還沒有達到繁榮就陷入停滯了。現在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重新發展是緊緊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的。
八十年代末我讀大學,那時全國心理學大部分專業還都下設在教育系或哲學系中,記得當時的課本和課外參考讀物還很少買到,專業課老師都很負責任地自己印制講義發給我們,以便我們能掌握心理學的最新研究結果和理論構架,心理學期刊只能看到《心理學報》、《心理學探新》,畢業后到一所海邊小城工作,根本看不到心理學專業的期刊和書籍,于是自己自費訂閱以當時的水平還看不太懂得《心理學報》,和科普讀物《大眾心理學》。有關心理學的書籍只有到北京和省會出差時才能買到。
九十年代我考入天津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各個學校碩士生還是很少的,我所在學校兩個方向的心理學專業只有四個學生,常常是導師帶著我們兩個學生上課,當時雖然已經能看到很多的原版英文的心理學書籍和期刊了,但似乎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導師和學院的要求也讓我們更多地閱讀國外一手的資料,有關心理學的書籍資料也會間斷地出現在書店的架子上,每次到學校旁邊的書店都會拎上一包新近出版的心理學書籍,幾乎所有和心理學有關的專業書都想收到自己的囊中。而做論文時我們會到國家圖書館和中科院心理學,北京大學找到最新的英文資料。現在回顧起來,這個階段是心理學科研和教學的穩定而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 心理學的許多分支: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理與醫學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心理測評等都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心理學會下屬的分支專業委員會已增加為11個:即教育心理、發展心理、心理學理論與心理學史、醫學心理、普通心理與實驗心理、工業心理、體育運動心理、生理心理、學校心理、法制心理、心理測量。此外,中國心理學會還在國內舉辦或協辦各種國際心理學學術會議;中國心理學者與國外交往也日益增多。中國心理學者也進入了國際心理學界,從1984年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荊其誠當選為國際心聯執委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秘書長徐聯倉當選為國際應用心理學會執委會委員后,1992年荊其誠當選為國際心聯副主席,1994年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林仲賢被選入亞非心理學會執委會,1998年北京師范大學的張厚粲當選為國際心聯副主席。
2005年我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心理學的發展更是今非昔比了,碩士時期的母校每個專業都有10多個研究生,北師大更是由于研究性大學的性質,心理學院研究生的數量超過本科生,每個實驗室都有十幾個碩士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相互討論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統計技術已經突飛猛進,如研究中最常應用的SPSS統計軟件包已經比我讀碩士時更新了七八個版本,而高級統計技術、研究儀器的進展更是讓人目不暇接,不要說掌握,就是了解每種技術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新版本的國外心理學譯著,國內學者的專著不斷涌現,買全所有的心理學書籍也是不可能的了,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涉及到更多的領域,從社會生活領域到工業到神經科學都有心理學的研究。中國的心理學研究在世界上也不斷有了影響,2004年8月,中國心理學會受國際心聯的委托在北京主辦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就是一個極好的展示和交流,這是100余年來首次在發展中國家召開的國際心理學大會,大會有78個國家的6000余名代表出席,也表明了中國心理學正在逐漸地在國際心理科學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總之,我的心理學學習的過程也見證了心理學的三十年的歷史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步伐而進展的,從一個普通學人的眼中,從一個不被社會認識的一門學科的進展,我們都感受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