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院長,您說我這肩膀老疼怎么回事啊?”
“哪里,是這里嗎,你是不是還老坐在電腦前啊?”
“呵呵,晚上沒事兒的時候玩一會,退休了晚上沒事。”
“那您要注意點,不能玩的太久了,在電腦上設個提示,一小時提醒自己一回,還有多動動脖子。”
這樣一幅醫患雙方親切對話的畫面,是李西江醫生給一位前來咨詢的老教師解答問題的真實寫照。送走了老教師,李醫生跟記者聊起了他所走過的六十年人生。
愛國盡忠
1949年李西江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64年到68年在農村掀起了一股培養赤腳醫生的熱潮,十幾歲的李西江便成為新中國第一批赤腳醫生。六十年代末中蘇關系緊張,邊防部隊急需衛生員,學過幾年醫的李西江在1968年毅然入伍,成為空軍邊防部隊的一名衛生員。在兩年的衛生員生活中,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戰爭,但他盡職盡責,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因為表現突出,1970年他被選送到第四軍醫大學學習深造,畢業后一直奮戰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1988年李西江轉業調到機關門診部工作,兢兢業業又干了4個年頭。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在基層,李西江都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帶著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工作,無私奉獻。
愛校盡責
1992年李西江來到我校前身之一的北京輕工業學院,任衛生所所長,一干就是幾十年。這期間,李西江見證了我校校醫院一步步的發展和進步。李西江告訴記者,近幾年學校特別重視校醫院的發展,去年新調入4名大夫,而且在人員編制和科室設置上都做了很大的調整,校醫院正在向著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轉變,他希望這些措施能夠幫助提高全校師生的保健意識和健康水平。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不斷有教師來找李醫生。他們中有的是來為報銷醫藥費蓋章的,有的是來咨詢的,還有的僅僅是來找他聊天的。李西江醫生笑著說:“反正我也沒什么事,校醫院這邊缺人,正好我先干著。”前來咨詢的人大部分是一些離退休老干部, “這些人都是十幾年的老朋友了。”李醫生邊跟老師們聊邊說道。一位精神矍鑠的老教師見記者采訪后,動情的說:“李大夫人很好,事事對我都很關心,這十幾年來都把病人當成家人、朋友。”
愛生如子
針對近期甲流流行,李醫生特意向我校師生提出了建議和囑咐:“在甲流防控領導小組的帶領下,我校的甲流防控工作正扎實推進,發燒門診的設立也更加完善了防控體系。大家平時要做的就是多開窗通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沒發生時不要滿不在乎,發生了更不要過度恐慌。”
在采訪期間記者留心記了一下,這段簡短的采訪一共進行了56分鐘,中間李醫生總共接待了18名老師,平均每隔3分鐘他就要工作,對于每一個來訪的教師,李醫生都會耐心細致的解答,而老師們也總是會滿意的離開。“最好少來找我。”這是他跟老師們開玩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結束了采訪,記者找到了剛剛找李醫生咨詢的兩位老師,“李醫生很熱情,十幾年了一直這樣,不光關心我們的健康,還關心我們的生活。除了看病,我們都還愿意來找他聊會,他還管著我們的心理健康呢!”“剛才我們喊他去秋游,他去我們就不用帶醫生了。”
無需更多的語言,關于李醫生,這些評價最真實也最貼切。衷心的祝福這位為別人的健康忙碌了一生的人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