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張鑠圻,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學生,在2010年研究生考試中,以初試、復試第一名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民商法專業錄取。
采訪張鑠圻的那天,正下著小雨,他比相約的時間早到幾分鐘,躲在屋檐下避雨。這位剛剛從家鄉趕回來的小伙子與我的想象幾乎沒什么差別,文質彬彬,樸素而儒雅。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人卻有著不凡的人生風景。
一舉奪魁成狀元
張鑠圻的家鄉在江蘇省興化市,他出生于書香門第且是家里的“承重孫”,他的家庭一度被評為“和諧之家”,因此,良好的成長環境更是為他如今的優秀做了鋪墊。他非常自豪于自己是明萬歷首輔張居正的第十三世嫡系后裔,似乎是祖先的優秀基因傳承給了他,他在北京工商大學的表現非常突出。他不僅攻讀了我校法學與文學(英語)雙學士學位,而且獲得的榮譽更是不勝枚舉。在校期間,曾榮獲“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連續三年獲得“校一等獎學金”、“校級三好學生”榮譽等等。在2009年又以高分一次性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他也曾被保送為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但最終放棄了這個機會。2010年,在參加北京大學民商法專業的研究生考試中,再次一舉奪魁成為“狀元”!
在北大面試時,張鑠圻的競爭對手大多來自一些名牌學校,包括北大本校、清華、人大、南開的學生等。“這些并不能代表什么,我還是很從容地將我的學生證遞過去,嚴肅認真的說明自己來自于北京工商大學。”他說,學校的名氣絲毫不能影響到一個人的優秀與杰出,最重要的還是自我能力的培養,“況且我們學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環境還是非常不錯的。”
“大學四年最重要的還是學習”
張鑠圻大學四年生活的重點是學習,他總是堅持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背英語,然后去圖書館看書。對于讀書,他很有心得,“拿到一本書,首先應該明確背景知識、看序言,目錄,思考這本書的編排方法與內在邏輯順序,繼而要邊看書邊聯想,聯想著當下的社會實務,多問幾個‘what、why、how’,這樣帶著目的去看書,才不會像有的人一樣一讀起書便昏昏欲睡,達到的效果也自然不同。”
在談及到一些大學生在思想上不求上進時,張鑠圻情緒激動,他說,如今的就業難不單單在于社會問題,更在于大學生自己,拿一個學法律專業卻一無所成的的學生來說,他還真不如一個普通的技工。“我就覺得當理發師挺好嘛,因為人家真正學到了自己用來生活的專業技能。”因此,大學四年最重要的還是要去學習,學到自己以后走入社會用來“吃飯”的專業本領。“別讓4年的本科教育毫無意義的流失,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青春與精力!”張鑠圻說道。
正是由于平時的踏實學習,對于考研,張鑠圻并沒有感覺到有壓力,因為自己專業理論與英語基礎一向就很扎實。但這并不代表他沒有在認真備研,他的復習是在9月份司法考試之后開始,刻意選擇一個封閉安靜的環境復習,找來堅硬的板凳坐,并早起晚睡,一天學習約14個小時。“說起來不好意思,也不知道是板凳硬還是我的褲子質量不好,一段時間下來,我牛仔褲屁股上都被磨出了兩個洞。”他笑呵呵的說道。另外,在考研階段他幾乎不“敢”去接觸網絡,“不是怕沉迷于玩樂,而是怕一上網搜尋的知識的太多,一來二去大量的時間就消耗在了搜索引擎上了。”張鑠圻如是說。
“人還是要博學點好”
“人還是要博學點好”,正如他所說,他不僅看自己本專業的相關書籍,還非常熱衷于學習政治、經濟理論著作。他嗜好民法學,并精于古文國學,擅于用中國傳統思想分析法律的移植問題,并大量閱讀了西方政治、法律經典。他的《村民主體資格認定的法律問題辨析》論文于2009年6月在《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發表,文章《淺談物權平等保護的相關問題》在參加我校法學院論文大賽中獲得優勝獎。
成績的“高調”并不代表著人的沉默內斂,接觸后會發現他并不是一位“文弱書生”,而是一名開朗、健談的有為青年。當提及自己的特長,一般人總是要苦思冥想,張鑠圻同學卻能脫口而出,“琴棋書畫”!他拉二胡、吹笛子;玩象棋、下圍棋;練軟、硬書法,還得過獎。他甚至懂茶藝、會文物鑒賞,對古文國學異常精通,時不時吟首小詩抒發感情。而最值得隆重介紹的是他會唱戲,曾師從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馬秀英老師那里學習淮劇藝術,為此,記者特意欣賞了他參加戲劇表演的照片,還真是形色并茂。
他還曾在江蘇省興化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參加實習,參與處理了許多疑難案件,并獨立草擬過數份判決書。與庭長、各位審判員、書記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與密切的工作關系。
同學評價:“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意志力”
如此的張鑠圻是怎樣與同學交往,朋友又是怎樣評價他的呢?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他的朋友沈文臣。沈同學非常高興也十分熱心的和記者談及他的朋友張鑠圻。“在我看來,他是最優秀的一個人,你可以去法學院做調查,無論大二還是大三的學生,基本上沒有人不認識張鑠圻。”沈同學用了幾個詞語來形容他,“學多識廣”、“惠及己友”與“多才多藝”。在學習上,張鑠圻是學多識廣的人,他的知識面涉及很廣,“我自佩不如呢!”沈同學笑道,“有一次參加各校聯合舉辦的法律知識競賽,我去做他的親友團,許多名校的學生表現都不如張鑠圻,其中有一個問題他用順口溜的形式回答了出來,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贊揚。”在人際交往中,張鑠圻擁有很多的朋友,也不乏知己,沈同學就是一個。“他為人特別好,并且惠及己友,不僅自己優秀,他還能夠激勵身邊的朋友奮發圖強。”沈同學還聊到張鑠圻與老師的良好關系,“他與學院老師們的關系特別好,經常與老師們討論問題,談知識。” “不過,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意志力,沒有這種意志力,他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的。” 沈同學無比認真的說道。記者發現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沈同學都是眼神明亮、非常真誠地向記者介紹他的好朋友。
“我渴望到哈佛大學讀書”
張鑠圻英語不錯,他興致勃勃的告訴記者,自己特能模仿外國領導人的英語發音。當我要求他模仿一段時,他立即爽快的答應了。醞釀情緒后,他閉上眼睛,高聲朗誦:“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我有一個夢:有一天,這個國家將站起來,并實現它的信條的真正含義)”這段馬丁路德的演講詞并不僅僅是一段朗誦,似乎包含著張鑠圻自己偉大的理想與抱負。
“如果可以,我渴望能到哈佛大學讀博,以期得到更高的深造。” 張鑠圻如是說。記者讓他暢想一下未來,他更是有著自己的終極目標:“期望著有一天走入政壇,促進國家在政治上更好的發展吏治與法治。” “我不僅屬于我自己、屬于我的家庭,還屬于這個國家,我會不斷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奮斗,正如祖先張居正的名言‘茍利國家,死生以之’”。如此宏偉的理想,張鑠圻勇于說出口,就敢于接受挑戰。
就是這樣的一個張鑠圻,生活在你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