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柯進)記者日前在北京工商大學采訪時了解到,圍繞傳統特色學科實行的學科團隊統領教科研發展的治校模式,可望解決多年來困擾高校的教科研資源分配全由行政部門說了算,教授反而無發言權的問題。
北京工商大學是一所地方高校。該校以商科、食品學科為核心,組建了20多個學科團隊。這種治校模式,是根據學校學科建設的總體發展思路,圍繞食品和商科這兩大傳統特色學科的屬性和特點組建學科團隊;人、財、物等教科研資源配置也以團隊為主體,由過去以行政手段為中心的資源配置模式轉向以業務為中心的資源配置模式,使真正懂業務、熟悉專業的專家、教授,掌握資源分配的權力。
在實際運行上,學校教科研經費的分配,改變了過去先給經費再建設的做法,而是根據學科團隊能發展到什么程度、產出什么樣的成果,就相應撥付多少經費,如全校全年學科建設的總預算是1000萬元,學校就將這1000萬元除以所有學科團隊全年積分的總分值,每分對應分配相應數目的經費,再以此乘以團隊得到的總分值分配資金。“按學科團隊建成目標配置資源的這種方式,意味著誰在教科研崗位上能耐越大,誰就在學校資源分配上所掌握的權力越大,誰就能使用更多的教科研資源,為教授治學、教授治校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說。
為確保學科團隊建設和有效運行,北京工商大學制定了相配套的評價標準,以規范學科建設方向。在業績評價上,學校采用積分的方式對團隊進行績效考評,對團隊應建設的各方面確定考核指標,根據考核指標所達到的水平賦予相應分值,如不同水平的科研成果對應不同的分值,不同力量的師資隊伍對應不同的分值,然后將各項分值加起來,按總分進行層次分類,并按總分分配相對應的財力和物力資源。同時,為了發揮團隊效應,使每個團隊成員都能獲得相應發展,學校還依據研究成果與學科方向的關聯度、團隊成員參與范圍等指標,對每個學科團隊增減相應的分值。
“對于一所大學而言,學科建設是教學的基礎,也是學校工作的核心。而對于一所地方性大學,學科建設的最佳突破口并不是要朝著綜合性大學的方向,不斷去新建各類專業,而是要圍繞自身歷史積淀下來的優勢和傳統特色學科,通過對傳統特色專業進行外延擴張,組建特色學科群。”該校副校長謝志華說,學科團隊建設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學科結構合理,學科層次提升,資源就要朝這一目標配置,人、財、物都要集中于學科團隊建設,要把資源配置的行政模式轉化成以業務為中心的資源配置方式;本著誰來做就配給誰,配給誰必須圍繞目標的實現而使用,配多少必須以目標實現的大小、好壞為標準。
擁有45名研究者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團隊,在該校20多個學科團隊中具有領軍地位,該團隊每個研究者主攻方向明確,分工合作,在食品添加劑、食品香料香精、食品風味化學等領域不僅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而且取得了以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該團隊研發了100多種新型肉味香料,產品占居了全部國內市場和約50%的國際市場。2009年,該團隊學科帶頭人孫寶國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該校通過學科團隊的拉動,學科建設和教科研變化顯著。近5年,該校科研成果、學術論文獲獎層次及數量位居北京市屬市管院校前列,科研經費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共獲得發明專利32項,科研成果轉讓162項,科研成果被采用508項,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7億元。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11年2月14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