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我校舉辦2022-2023學年“校長獎學金”評審會,校黨委副書記李中奇出席會議。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楊艷萍、教務處副處長楊華、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郭新愿、學生處副處長許峰、校團委副書記馬思瀟、科學研究院人文社科處副處長張浩、體育教學部副主任楊君建、各學院教師代表及112名學生代表參加評審。
來自14個學院的21名“校長獎學金”候選人按照德育發展、學業發展、學術創新、體育與美育、勞動教育五個類別以及每類抽簽順序依次上臺,通過4分鐘的文稿演示匯報,現場展示自己的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取得的優異成績。匯報結束后,由1名教師評委進行提問。所有教師評委和學生評委根據每名候選人的匯報和答辯情況進行評分。最終,按照教師評委占70%,學生評委占25%,網絡宣傳占5%加權作為候選人的最終得分。
為進一步擴大“校長獎學金”先進典型的影響力和示范性,學生工作部首次采取網絡同步直播的方式,向校內外師生展示我校“校長獎學金”候選人風采。經過激烈角逐,10位候選人成為2022-2023學年“校長獎學金”獲得者。
經過教師評委、學生評委的打分,最終評選出10名“校長獎學金”獲得者。在德育發展方面,傳媒與設計學院退伍學生梁哲楷,曾參加3次抗洪搶險,榮獲3次嘉獎以及“四有”優秀士兵等榮譽稱號,復學后,積極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支教實踐活動,多次受到新華社、中國軍網等媒體宣傳報道;商學院陳子芃曾參加重點服務保障工作,累計志愿服務時間612小時;數學與統計學院李建軍,擔任“北京市資助宣傳大使”等近十項社會工作,并在北京、河北、四川等地參與社會實踐、個人優秀事跡宣講。在學業發展方面,商學院阿力亞古麗·外力,擔任“商夢花開”學業輔導站負責人,累計串講16次,輔導的學生補重考通過率100%;國際經管學院馮婧璇,多次組織并參與四六級模擬考試及經驗分享會、外刊精讀活動、考研考公經驗分享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等活動20余場,獲批中國科協2022年度“學風涵養工作室”,現已保送至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于君琦,學年績點4.58,負責“經英”學業發展中心,組織開展四六級模擬、朋輩論壇、線上補重考輔導、辯論賽等學風建設20余次。在學術創新方面,人工智能學院林星翰,多次獲得挑戰杯、互聯網+等獎項,特別是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得主賽道特等獎,同時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一篇、EI論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經濟學院鄧樂怡,曾獲得我校首個“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全國金獎,主持2022年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國家級項目課題。在體育與美育方面,外國語學院王翌涵作為學校體育舞蹈隊隊長,連續三年獲得個人混雙特等獎及多個團體項目特等獎,帶領隊伍在多個省級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及負責多項表演賽的編排工作。在勞動教育方面,法學院許淑芳積極從身邊細微處做起,投身垃圾分類、疫苗接種、小學支教、普法宣傳、大型賽事保障等志愿活動,尤其是在2022年學校疫情封控期間,主動參與“第一應答”學生服務熱線值守,確保學生訴求得到及時反饋。
李中奇在總結講話中,結合自身所思所想,對廣大北工商學子提出三點希望。一是要自信自立。不管是在學業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應堅信“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勇于“自找苦吃”,具備自信自立的精神氣質。二是要一專多能。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挖掘德智體美勞中的一點,努力做到最優最強,通過一點帶動全面發展,實現學生成長成才。三是要勤奮創新。秉承“求真、立德、勤奮、創新”的校訓精神,將“擠”和“鉆”的刻苦精神作為學習創新的自覺行動,不斷求取知識、與時俱進,更好的服務國家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