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4月2日第12版發表文章《為什么是武漢科技大學——一所省屬高校,6年獲14項國家科技獎,超過眾多部屬名校》,報道了武漢科技大學發展的成功經驗,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為什么是武漢科技大學
——一所省屬高校,6年獲14項國家科技獎,超過眾多部屬名校
楊 寧 程 毓
吸納了全國半數以上本科生,省屬高校的水平高低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然而,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與部屬高校相比,省屬高校的發展資源十分有限。在生源減少、競爭激烈的形勢下,省屬高校大多居于下風,教學水平偏弱,招生、就業面臨困難。
然而,一所省屬高校卻憑借獨特的發展思路“魚躍龍門”,這就是武漢科技大學。國家科技獎排名居全國地方高校第二,錄取分數線高出一本線10多分,就業率穩定,口碑趕超眾多部屬重點高校。武科大為何能夠成功逆襲?它的經驗,又能否為其他省屬高校的發展帶來啟示?
落差
經費少、底子薄,省屬高校發展需找到突破點,切忌跟風
“很多省屬高校都面臨發展困惑。10年前我們也一樣。”武漢科技大學校長孔建益說。在高校云集的湖北,僅部屬重點高校就有8所,在爭取政府投入、科研項目、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競爭激烈。“甚至有的學校每年招生計劃都難以完成,生源質量不高,也吸引不到優秀的老師,學校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據了解,全國各高校的經費來源主要是生均撥款和專項經費。部屬院校生均撥款是1.2萬元,有的甚至達2萬元;而省屬院校直到去年才漲到1.2萬元,以前一直是5000元左右,之間的差距達2至3倍。此外,部屬院校還憑借強大的科研平臺和優良的師資,囊括了大部分國家級和省級課題。“部屬院校每年申請到的專項經費達上億元的很常見。而省屬院校底子薄,即使付出百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拿到國家級課題,更難拿到重大項目。”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李友玉說,武科大現在每年能拿到2000萬元左右的專項經費,在省屬高校里已屬罕見。
資源的匱乏,競爭的激烈,更要求省屬高校具備發展的戰略眼光,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論名氣、認可度、政策、人脈,部屬大學往往都比省屬高校好得多。在本身就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有些大學還跟風,什么專業熱搞什么,最后做成了‘四不像’。”李友玉說。
慶幸的是,武科大找到了發展的突破點——冶金。“我們傳統優勢就是冶金專業,那么就不去做‘多廣全’,不像有的高校什么專業都設置。我們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專門設計、發展冶金學科的優勢和特色。”武科大黨委書記劉華才說。
武科大通過調整院系、增設、改造專業,構建了完整的“大冶金”學科體系。“要保證我們在冶金這個領域是無懈可擊的。我們的專業覆蓋了礦山開采、煉焦、煉鐵、煉鋼、礦渣處理、運輸等冶金生產鏈的所有環節,可以說,只要是冶金領域需要的,我們都有。”孔建益說。學校獲得的14項國家科技獎,有12項都與鋼鐵冶金有關。
定位
“向上看齊,向下生長”,省屬高校建設應與地方經濟聯動,服務區域
“對于省屬高校來說,所處的區域就是最大的舞臺。因為你的定位就是如此。”孔建益如此表達省屬高校的角色。以湖北為例,當地重工業發達,鋼鐵、汽車制造業拉動著周邊中小企業發展。為保證在湖北區域內的影響力,武科大負責人親自牽頭組建了博士團、教授團、專家團,主動走訪湖北各地,為政府、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武科大還選派了一批年富力強的教師駐扎各地,擔任“科技特派員”,了解業內需求。學校還與武漢、黃石、孝感等地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占領了湖北省內鋼鐵工業科研的較大份額,在中南地區一線鋼鐵工業技術支援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
“省屬高校要發展,就要主動。幫別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找發展空間的過程。”孔建益說,在服務區域經濟的同時,學校的科研實力也借由這些行動明顯增強。“近5年我們承擔國家、省市和企業的各類科研項目2000余項,科研經費連續7年過億,這是地方經濟和學校發展的雙贏。學校發展了,地方也受益了。”
據介紹,目前武科大60%以上的科研經費來自企業,80%以上的科研成果順利實現同期轉化。
“其實省屬高校把自己區域內的資源把握住就足夠了。盲目向外擴張沒有必要,一方面是沒有精力,另一方面是競爭不過部屬高校。向上看齊,向下生長。”孔建益說。
隱患
有特色也要有平衡,后續發展需要更多投入
學校有了實力,招生、就業都是水到渠成的事。隨著口碑的建立,武科大這幾年的錄取分數線逐年提升。去年高出一本線10多分,冶金工程、機械工程自動化等特色專業更是高出20多分。就業方面,鋼鐵行業是武科大畢業生的主流去向。“每年業內最好的鋼鐵行業都會來招人。”武科大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惠麗說。
“發展較好的省屬高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強勢學科。”孔建益認為,“省屬高校想像部屬高校那樣做成‘高大全’不太現實,但是集中資源把某個學科做成‘一招鮮’卻能‘四兩撥千斤’。”
然而,也有教育專家表示,除了建設自身特色,省屬高校也應注意規避單一化發展的風險。“譬如2012年實體行業不景氣,鋼鐵、汽車行業增長不如預期,學校就應該及時調整,避免影響學生就業。對于高校來說,要注意特色與普適性的平衡。”
不過,要在保證特色優勢的情況下進一步全面發展,資金問題是邁不過的坎兒。在全國范圍內看,對省屬院校的支持,各省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重視程度有較大差別。
“總體而言,省里每年給一所學校幾百萬元就算不錯的,但幾百萬對于學校來說,杯水車薪。”李友玉認為,目前呼吁加大對省屬院校的重視和投入很有必要。“無論是從院校數量還是學生人數來看,省屬高校都值得加大投入。只有大多數的省屬高校都能蓬勃發展,高等教育質量才會有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