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為主線,重點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先行示范地,學校于7月3日至10日,開展“初心尋訪”——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團20人深入陜西延安、寧夏閩寧、河北正定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奮斗足跡,體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萌發、孕育、形成全過程,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實踐力量、人格力量。
以紅色基因為源頭,尋訪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實踐團成員以紅色基因為源頭,尋訪革命圣地延安。從鳳凰山麓革命舊址、寶塔山,到楊家嶺、棗園、王家坪革命舊址,在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革命家曾經生活工作過的地方,深入了解黨中央抗戰時期在延安的工作,深刻體悟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寶貴的延安精神。
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戰斗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探索根據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軍事建設、文化建設,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巍巍寶塔山,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光輝歷史;滾滾延河水,映射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延安,實踐團師生感受到一段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和以此形成的延安精神。初心尋訪,延安精神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來到西柏坡,實踐團感悟到,道路由來曲折,征途自古艱難。以“兩個務必”為核心而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如同啟明星一般升起在勝利的黎明前,照亮了“進京趕考”的新征程,也照亮了前來“初心尋訪”的我們。“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時代在變遷,考題在變化,答卷人也將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尋訪“總書記”的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實踐團師生參觀了梁家河村史館,走進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住過的窯洞,體驗了當年總書記在延安期間的生活環境。走總書記走過的路,實踐團成員切身感受了總書記在梁家河度過的七年下鄉插隊生活。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度過七年的知青歲月,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錘煉黨性,入團入黨,扣好理想信念的扣子;勇于擔當,干在實處,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扣好求真務實的扣子;勤學深思,修身養性,扣好提升執政本領的扣子;扎根農村,從“北京娃”到“村里娃”,扣好密切聯系群眾的扣子;過“四關”,脫胎換骨,扣好砥礪意志品質、鑄就為民造福初心的扣子。
以地方發展為依據,尋訪“鄉村振興”的初心
上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同志曾任正定縣委書記。如今,實踐團隨著總書記的足跡走進正定縣塔元莊村。這里曾是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冀中平原鄉村,也是一個讓習近平總書記久久記掛的地方。實踐團成員參觀學習塔元莊村村史館,了解了屬于這里的發展之路。從“半城郊型”經濟發展之路,到“把農業做成產業化、養老做成市場化、旅游做成規范化,在全國率先建成小康村”,多年來,塔元莊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將一個貧困落后的小村莊建設成了一座現代化的美麗新城,實現了率先邁入小康社會的目標。居住在鄉村、生活在城市,成為塔元莊獨有的特色。
初心尋訪,鄉村振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有利于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有利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增進農民福祉,對于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深遠意義。
以生態建設為指引,尋訪“綠水青山”的初心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擔任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提議,將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貧困群眾“吊莊移民”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荒漠地,建設新家園,并親自命名為:閩寧村。如今,實踐團成員來到西海固,走進閩寧鎮,感悟山海情。寧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但如今,這是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案例、中國生態建設的典型模范、中國特色扶貧開發戰略的有益探索、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創新呈現、是貢獻給全球減貧治理的中國智慧。實踐團成員在閩寧鎮鎮史館感悟歷史的滄桑巨變。從落腳的地窩子、初代的移民土坯房、茫茫戈壁、飛沙走石,到現在窗明幾凈的新農村、紅磚赤瓦、良田萬頃、百姓富裕;感受到了“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的來之不易,更感悟到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歷史變遷。山海有情,人更有情。閩寧鎮要發展,也要生態,從苦瘠之地到塞上江南,這背后體現的是閩寧鎮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閩寧兩省區持續拓展合作領域,優化合作方式,以經濟上互利共贏、人文上互通共融、感情上互動共鳴為目標,推動穩定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新時代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為全面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而不懈奮斗。
實踐團成員還隨著總書記的足跡走進延安市南溝村。南溝村,曾是一個貧困發生率高、土地利用率低以及產業基礎薄弱的山溝窮村。面對現實情況,南溝村黨支部立足實情,通過“支部引領、合作經營、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研學教育等產業,并強化創新改革,不僅帶動了村民們的增收致富,還實現了組織、產業、文化、生態和人才的全面振興。南溝村也從一個“出行難、娶媳難、干事難”的“空殼村”,變為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范基地。
初心尋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竿翠竹撐起一縣經濟,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一顆果子撐起一片產業……多地的積極探索證明,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是可以做到的。
結束亦是開始,未來更待奮進。同學們通過調研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脈絡和發展軌跡,將實踐同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通起來。同學們返校后將形成一本實踐感悟文集、舉辦一場“初心尋訪”宣講、產出一系列學術論文,在實踐鍛煉中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真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