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徜徉于書籍的海洋中,流戀于書中的廣博知識,癡迷于書中的故事意境。他們將火熱的青春傾付于浩瀚無垠的圖書中,收獲的是對科學知識的把握,是對人生的一次次理解與感悟。他們用自己對讀書的熱情,得到了學校2014年“讀書之星”的光榮稱號。
王項玉——“發奮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大四之前的我,在良鄉,踏上圖書館高高的臺階,我就是一個富人;大四的我,在往返實習單位漫長的路途中,拿一本書作為生活的調節劑,我算是半個富人。”來自于商學院注會全英班的王項玉這樣談起圖書對她的幫助。
我是圖書草原的雜食動物
王項玉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她創下了年外借書109本的記錄。“我喜歡看不同類型的書,文學、社科,當然偶爾也會有專業書籍。”王項玉這樣告訴記者。她自詡自己是“圖書草原上的雜食動物”。
波拉尼奧的《2666》、波茲曼的《娛樂至死》、福塞爾的《格調》、高爾泰的《尋找家園》……這些都是王項玉讀過的非常喜歡的書。“每本書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總會在某個地方打動我或者打醒我,告訴我世界的溫情與殘酷,宣告我與他人的傲慢與偏見。”比如,在讀《讀書毀了我》這本書時,王項玉發現書里面提及的任何一個書名,自己居然都沒有聽說過。“自此之后我便將讀書從自我介紹中個人愛好一欄內劃掉,把自己歸在‘半文盲’一類,以提醒自己書讀得太少、見識太淺。”王項玉說。
對書的種類幾乎不挑食的王項玉,卻會對自己具體看哪一本很挑剔,有時候花在挑書上的時間就要1、2個小時。她經常在良鄉的圖書館從二樓逛到三樓,從西南角輾轉騰挪到東北角,從踮著腳看書架的最高一層到蹲下身瞧最后一層。“決定是否看一本書就像決定是否要跟一個人談戀愛”,王項玉這樣比喻自己挑書的過程,“挑到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優秀的人在一起,省時、省力,能讓你了解到這個世界的光怪陸離、他人的思考和各種匪夷所思,使你意識到世界之大與自我之小。”
讀書是我不愿戒掉的癮
“讀書是一件容易上癮的事情。”王項玉這樣描述自己和書本的不解之緣。
王項玉在上大學之前,像大多數的中國學生一樣,讀的最多的書就是教科書。但是一次模擬考后,她躲在被窩里夜讀《雷雨》的經歷,讓她發現原來紙張也可以承載如此精彩的故事。這種讀完后的滿足感,讓她一直念念不忘。
上了大學后,北工商提供了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她沒有選擇去社團忙里忙外,也沒有去埋頭準備托福雅思,而是來到了圖書館,去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
王項玉喜歡在讀書時拿一只鉛筆,在自己喜歡或者討厭的句子下面做標記,那些彎彎曲曲的鉛筆線條就是她偷偷寫的“到此一游”。她還會專門準備一個本子,用來記錄自己讀書時的各種感受,至今已經記滿過好幾個了。她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她非常寶貴的財富。
“書是一個神奇的物件,那幾百頁薄薄的一小本竟然能承載千斤重的內容,能記錄一個故事、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國家的興亡和一段漫長的歷史,”王項玉說,“它是一個精致的壓縮包,一旦打開,時空溢出,價值無限。”因此,王項玉非常喜歡置身于圖書館中,看著一排排刷成白色的金屬架上圖書排列整齊,想到這些書隨時可以被自己借走,就會讓她產生一種“富可敵國”的感覺。“一定要感謝良鄉圖書館給予我的那種富裕的感覺。”王項玉笑著說。
又臨畢業季,王項玉目前在單位實習,每天早上7點出門,晚上9點才回宿舍。相比之前,業余時間減少了許多。不過,她依舊保持著讀書的好習慣——她會抓緊每天往返單位的大巴車上的時間,來看一看書。“這是我每天最快樂的時光”,王項玉說,“我上了讀書的癮,這輩子都沒有戒掉的打算了。”
吳垚——“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
一杯清茶、一縷陽光、一本書、一個人,坐在實驗室的角落中,靜靜地閱讀著書中的文字,仿佛書中所描繪的便是全世界。就是這樣一個上午,就是這樣一個場景中,來自12研機械班的工科男吳垚在自己的實驗室中與我們分享了“讀書,這件有意思的事情。”
走進專業書籍 助推科學研究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這樣寫道:“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讀專業書籍的過程也是如此,內容雖然非常枯燥,甚至有時還有些晦澀難懂,但書中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知識量之豐富是無與倫比的。“這些專業的書籍讓我在學術方面有了不少自己的見解,為我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想法。”吳垚說。
在吳垚外借的149本書中,專業書籍占到了八成。他的導師霍亮生教授也經常看到吳垚在認真做實驗之外,還抓緊時間閱讀有關紙質和電子版的相關專業書籍及技術資料文獻,書桌上不光總是堆滿了書,而且還經常更新。“我們這個學科的研究方向,是用最新的科學技術解決工程問題,我有這樣一位愛讀書學習的學生,也使我們的研究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少走了不少彎路,他提出的問題經常使我耳目一新。”霍老師這樣告訴記者。
在剛剛結題的一個研究生部的科研創新基金項目中,吳垚正是在閱讀了大量的專業書籍后,才幫助他最終確定了實現自己方案的路徑。“期刊文章幫你知其然,而專業書籍可以幫你知其所以然,只有在知道原理后,才能更好的運用它。”吳垚說。
吳垚在讀專業書籍的時候有時也會感到煩躁,他認為保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學習的地方。他經常在圖書館學習,因為這里有舒適的環境和安靜的學習氣氛。同時,他也會精心地規劃好自己的時間,找到最高效的時間去讀書,保證讀書的質量。
另外,吳垚告訴記者:“我們應當清楚什么才是最緊急的,分清主次,把那些暫時用不到的東西都放到一邊。”他在學習的時候會把手機靜音,控制自己不去看手機上那些社交軟件。
拿起課外書 體悟不同人生
平時,吳垚除了閱讀與自己研究方向有關的書籍以外,他還喜歡看一些小說,雜文以及老師上課推薦的書籍。出生在教師家庭的吳垚,自幼就十分喜愛讀書,在家人的推薦下從小就開始閱讀四大名著、張愛玲的散文等著名書籍,因此至今他也經常會在閑暇的時間去閱讀不同類別的書目。
他認為課外的書籍可以更好的促進他與同學們之間的交流,他說“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我都很喜歡與同學討論,就像我很喜歡的林達的作品,所以我看完以后有什么體會我就會與同學交流,他們有些人會認同我,可能有一些人也不同意我的觀點,我就建議他們也去看一看,有的同學就會去讀,讀完以后覺得挺有意思的,他們還會回來和我在交流。” 吳垚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去了解知識或是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大家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碰撞,我們不一定要認同彼此的觀點,但是在交流的過程里我們卻可以取長補短。
喻岫杏同學可謂是吳垚的“讀友”,她說“幾乎每次閱讀完后,他都會和我交流議論下讀過的書籍內容和精彩的部分,還會給我推薦他讀過的很好的書籍,并堅持讓我去借閱閱讀。然而有時我們也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因為不同意彼此的觀點而出現矛盾,但是畢竟是交流,各抒己見嘛。”
吳垚一直都認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其實就是講閱讀就是增加人生閱歷的過程,我們誰也沒有辦法去經歷書中間描繪的各種各樣的生活,但是通過閱讀卻能夠讓我們體會不同人生的辛酸與快樂,去感悟不同的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