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5日晚,“致知學堂”第三講、第四講在良鄉校區開講,藝傳學院新聞系教授董華峰、經濟學院教授周清杰分別以《“經典的力量——由當下影視作品中的繼承現象說開去”》與《中國制造業如何由大變強》為題做講座。900余名大一新生聆聽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董華峰教授從經典的有用之用、經典如何用和經典的無用之用三方面為大家介紹了經典的作用。她以當下許多影視作品與歷史上的傳世之作之間的承繼關系為例,說明創作者要懂得從經典文學及影視作品中汲取養分,去糟取精,創造出能夠傳達自己思想,擁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她認為經典不僅是一個領域的經典,其可以在一個領域內對接,也可以輻射到很多的領域。經典是一切創造和創新的依據,經典是提供認知、判斷的標準和尺度,無論任何專業,都應該先找經典,然后再依托經典進行創新。董華峰教授從喚醒、拆解、整合、變異、重構五點來說明經典如何使用。她認為經典的無用之用即“用”之最高境界,通過與經典對話,從而領悟經典,在時間中沉淀、滲透、融入經典,最終在經典中喚醒自己。經典影響著人的事業、人生的廣度和高度。董華峰教授還向大家推薦了一些經典的電影和紀錄片,如《羅生門》、《公民凱恩》、《羅拉快跑》、《情書》和《薇羅尼卡的雙重生活》。董華峰教授在講座時引用了大量事例對其觀點進行講解,使講座顯得通俗易懂,同學們在演講結束時依舊意猶未盡。
周清杰教授以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為引,拋出了為什么要提出中國制造2025、什么是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的問題與挑戰、中國制造的前景與展望等四個問題。他認為制造業技術要以綠色化、高端化和信息化為發展目標,產業發展則要堅持全球化、細分化、服務化、集聚化為發展趨勢,努力落實國家制造業五大工程,從而實現成為制造強國的最終目標。周清杰教授指出推動制造業優化發展的九項戰略任務,而首要任務就是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他以蘋果手機為例,通過分析蘋果供應鏈的獲利比例較低,進一步闡釋了如果一味生產,不加強創新型產業產品的開發,則獲益微薄。周清杰教授強調,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要朝著不斷實現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提高社會競爭力等方向邁進。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要搶占制高點,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并加強協作、對接。周清杰教授對當今制造業的發展和問題中肯而客觀的講解,深深吸引了同學們,讓同學們對制造業有了新的理解。
在第三講提問環節,在場同學發表了自己對于經典的問題和疑問。董華峰教授逐一回答了同學們的問題并對致敬經典與抄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談到,致敬經典的同時也要加入自己的思想與靈魂,若沒有加入自己思想,只是照搬的話,那便是抄襲。在第四講提問環節,在場的多位同學也發表了自己對于當今中國工業制造方面以及經濟發展的相關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與周清杰教授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
隨后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同學,與他們交流了聆聽講座后的感想和看法。傳媒151班唐雯麗說:“我了解了現代傳媒的抄襲與借鑒經典之間的區別,以及經典的定義,了解了閱讀經典的作用。”機械153班的石矛說:“以前我感覺經典沒有什么用,但是通過今天董華峰教授所講的無用之用,我知道了經典的作用一時半會是顯現不出來的,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淀,最終才會變成自己的積累,發揮出其真正的作用。”來自機械153班的石矛同學談到:“我認為由大變強主要靠的還是科技和人才,第二產業污染大,效益差,我們應該發展更多的產業形式,通過科技去帶動發展,不能總止步于廉價勞動力,要有更多我們自己的專利。”來自商英151班的趙春旭同學則談到:“中國如果要真正變為制造強國,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奮斗,付出實際行動。”
兩場講座分別講述了經典的作用、對如何在閱讀經典中發展和提升自己,中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所要歷經的過程以及中國工業制造的實際情況。同學們獲得知識的同時開拓了視野,表示非常期待今后更加豐富的知識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