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如何實現戰略轉型?如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大數據與食品安全有什么聯系?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的概念是什么?”帶著這些當下熱門問題,11月10日、12日,近2000名大一新生走進致知學堂,聆聽經濟學院胡俞越教授、網絡中心主任左敏教授給大家答疑解惑。
11月10日,經濟學家和著名證券期貨專家、我校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經濟學院胡俞越教授以“股災救市、災后重建與新常態的中國經濟走勢”為主題,為同學們講述了當今中國宏觀經濟動態和經濟發展趨勢。他緊扣時下中國證券市場背景,用專業視角分析了“股災”的引發原因,股災傳動鏈條和本次股災發生的特點,并耐心地向剛剛進入大學的同學解釋了“兩融業務”、“爆倉”、“股權質押”等專業名詞。他展示了自己在“股災”時發表的呼吁救市的文章,引導同學們了解了本次股災的過程,反思了其中發生的問題,把講座從“股災、救市及災后重建”過渡到當今宏觀經濟中。對于當今經濟如何轉型,胡教授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即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他還解釋了TPP等近期網絡上活躍的經濟學新聞,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在講座過程中,胡教授妙語連珠,引得在場同學掌聲不斷。
11月12日,網絡中心主任左敏教授為大家講解“大數據與食品安全”,詳細闡釋大數據。他認為大數據已成為當今時代的熱點問題,數據滲透到各行各業,有著不可估計的價值。左敏教授用四個“V”概括了大數據的特點,“volume”,表示數據體量巨大;“variety”,表示數據類型多;“velocity”,對速度要求高;“value”,數據價值大,密度低。左敏教授還介紹了大數據的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如數據收集、清晰與過濾,數據存儲,數據的分析與處理,數據表現等。針對上述問題,他建議同學們通過各種終端設備程序收集原始數據,將收集來的數據選擇合適的介質進行存儲,基于已有的或者實時的數據進行分析獲取知識,將分析結果進行可視化形成報表,透過數據發現本質,調整當前策略與方法等方式改進大數據的缺點與不足。左敏老師通過精美的PPT、連貫的邏輯思維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吸引著在場的同學,使同學們意猶未盡。
現場互動環節,胡教授不僅用專業的角度回答了同學提出的問題,還適當進行拓展延伸。提問環節同學們爭相向兩位老師提出自己的問題,既有專業問題,也有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兩位老師逐一進行了回答。
金融151班的王孟菊同學說:“胡教授在講座過程中專業性和邏輯性很強,很多專業名詞我以前根本沒有聽過,說明我對知識的掌握不夠,這次講座成為我學習的動力。”經貿151的張永春則認為:“胡教授的視角是我們所不具備的,這個視角無疑建立在他淵博知識的基礎上,同時,我們要學習胡教授的洞察力。”經貿151班的傅柏淙表示:“在觀眾提問時沒有被點到提問感到有些遺憾,我對學校大數據的實驗室很感興趣,希望以后能夠有所了解。”
目前致知學堂系列講座已進行六講,師生們反響很好,讓我們期待下一次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