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績點4.02、三年綜合測評總分第一、連續三年獲得校級一等獎學金、北京市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二等獎、調查報告《北京市民網購法律維權現狀及對策調查》在2013年大學生暑期社會調查論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2015年全國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三等獎……
優秀的學習成績,豐富的實踐活動和獎項將這一份簡單的介紹充斥得滿滿的,這讓記者驚嘆不已,而就是這些獎狀和榮譽,依稀勾勒出了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法學121班楊奕充實的大學時光。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楊奕在大一的時候就把獲得國家獎學金作為自己大學四年的奮斗目標和學習的動力源。她在第一節思修課的未來規劃里寫道:“我要在大學獲得一份獎學金。”而老師給的評語就是:“要拿就拿一等獎!”她最終說到也做到了,而這都源自于她的勤奮。
楊奕的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雖然承擔了很多社會工作,還參加了不少的校園活動,這些都占據了她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但依舊盡量擠出時間去圖書館學習。“我認為每天在圖書館至少要待到4個小時,”當問及學習方法時楊奕如是說,“興趣是最好的動力,我很幸運,學了自己喜歡的法學專業。”法學知識的難記是出了名的,所以只能靠反復來記,按楊奕的話說就是“忘了就再記一遍。”為了方便記憶,她會經常用圖表或思維導圖等方式來記那些復雜的知識點。她說多次參與模擬法庭對于法學知識的記憶和再運用,起著關鍵作用。
盡管對所學專業充滿興趣,但她也會有學不進去不想學的時候。“學習總會有疲勞期,效率很低學不進去的時候,我一般出去走走,放松一下。”她笑著說,“很喜歡一句話,‘像狗一樣學,像紳士一樣玩’。”
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外,楊奕還注重培養良好的習慣。她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目標,例如這個月的目標是效率,她便會鍛煉自己辦事的效率,為自己限定時間;下個月的目標是專注度,便會鍛煉自己的專注與耐心,清空自己的內心專注地學習或是工作。楊奕的班主任趙嵐音說:“她心中有明確的目標,并且付出切實的努力。她能夠統籌兼顧,既取得很好的學習成績,又有很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和業余活動。”
能承擔責任,就能取得成功
學習名列前茅,工作中的她一樣很能干。學習之余,她把自己的部分時間投身到學生工作中。她曾任校團委組織部副部長、學院團總支辦公室主任、學院團總支社團文體部部長、法學134班班主任助理、法學121班學習委員,并獲得了校級優秀學生干部的榮譽稱號。
作為法學134班的班級助理,她盡職盡責,到現在她都能記得法學134班的每一位同學。“作為班助,對于他們學習生活上的各種問題,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希望他們少走一點彎路,擁有一段難忘的大學時光。最近看134班評選上了優秀班集體我很開心。”楊奕的努力與負責也一樣深刻地印在了法學134每一個班同學的心中。“楊奕學姐是一個特別暖心、特別陽光的學姐,記得剛入學時楊奕學姐去每一個宿舍和我們談心。”法學134班的同學告訴記者。
當記者問她如何處理好學習與工作之間的關系時,她給記者展示了記滿日程的小本。當工作與學習沖突時,日程本的作用便至關重要了。“我會把我每一天要開的會,辯論賽的討論,學習都記在日程本里。”視情況而定,如果事情多,她會提高自己的效率,事情少她便會擠出時間去圖書館學習。如果實在安排不開,便會將事情分先后處理。當團隊的工作和自己獨立的工作沖突了,團隊的工作放到前面去干。分清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緊急的先去干。就這樣,身兼數職的她把學習、工作、生活理得井井有條。她的同學黃振文提到楊奕時說道:“平時做事認真負責嚴謹,看似溫婉的外表下有一顆較真兒的心,她對班級工作盡職盡責,一條通知她在群里發個七八遍,確保每位同學都會看到。”
在工作中,楊奕認為真誠很重要,“真誠的去做,付諸于行動,這些都是將心比心的。有人負責,我就會配合;沒有人負責,我就來負責。”她抱著一顆誠心,一種熱情,完成了一件件工作,也與每個團隊都合作的很愉快。法學院輔導員尹航對于她的評價很高:“她堅韌的品質和對理想的追求是其他同學需要學習的,她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勤學篤實。”
多嘗試,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除了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工作能力,各種辯論比賽,模擬法庭志愿活動都有她的身影,并在各種比賽中摘得各類獎項。“我就是想去多嘗試,拋開疲倦那些永遠做不累、累了還想做的事,就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楊奕說大二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參加模擬法庭競賽隊。她喜歡那種正襟危坐,舌戰群儒的感覺。對她而言那段日子太短、太累、又太忙,不過卻又太充實、太難忘。她說:“就這樣,為了一份文書的修改,深夜也會有郵件往來;和隊友吹過北工商夜里2點的晚風,看過北工商5點的星空。”積極的團隊合作,充分的賽前準備讓她在比賽現場收放自如,包括比賽時的臨場發揮也尤為出色,并獲得北京市模擬法庭大賽二等獎。
課業之余,她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報名海外志愿者,赴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支教,并被央視新聞的報道。在國外,語言是第一要攻克的難關,對于楊奕來說也是如此。在坦桑尼亞做志愿者,當地人的英語口音特別重,很難識別,再加上當地人說的斯瓦西里語是陌生的語種,這給志愿者的溝通工作增加了難度。對于語言上的難關,楊奕嘗試著去適應、盡自己所能去理解當地人的表達。同時她也向當地的小孩子學習斯瓦西里語,慢慢地她不但通過肢體語言和自己所學習到的語言與經驗漸漸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甚至還可以自如地在買菜時與當地人討價還價。
就像她所說的那樣:“世界很大,青春不長,不如去闖。”經過了這次志愿活動,她也更加堅強、獨立,不但學會了用盆做飯,適應了晚上斷電,經常沒有熱水的生活,還習慣了晚上蚊子在耳邊不斷地叨擾。如此困難重重,她卻收獲了很多。她看到了那里孤兒最清澈的眼神,感受到了孩子們的最大的熱情與最真摯的真心,更是結交了很多來自不同國家地域志同道合的好友。
楊奕坦言:“我感謝這些經歷,正是在這些不斷的嘗試中,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她將在未來繼續嘗試,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