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北京工商大學良鄉主校區開展2024致知學堂系列講座第十二講:心肺復蘇及AED使用。原解放軍三甲醫院護士長、現北京市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培訓講師、心理咨詢師、健康管理師張海英開展“守護校園安全,紅十字‘救’在身邊”為題的講座,帶領同學們深入學習急救的各種方法,了解心肺復蘇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深化同學們對“紅十字會的認識。
張海英指出,人在心搏驟停到死亡之間,存在黃金四分鐘,在這四分鐘內身邊人進行按壓,可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維持生命特征。校園是心搏驟停案高發場景之一,張海英呼吁同學們認真學習急救的相關知識,防患于未然。
張海英表示,遇到心搏驟停的患者,同學們要勇于救人,善于救人,可使用AED進行電除顫,挽救患者生命。張海英說明了AED對救援心臟驟停患者的重要性,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在發生心臟驟停的1分鐘內,進行電除顫的患者的生存率接近百分之百。每快1分鐘,生存率就會提高7%到10%。張海英還向同學們科普了有關AED的知識,糾正關于AED的一大誤區,她表示,電除顫只有在停跳的患者身上才會放電,同學們在救人時無需擔心誤用電除顫。如果患者心臟驟停12分鐘后將發生腦死亡,這時無論醫患人員如何救治都無法挽回患者的生命,希望同學們能把握寶貴時間,挽救珍貴生命。
張海英向同學們傳授心肺復蘇具體操作步驟。第一步,確保環境安全,做好防護;第二步,判斷有無意識,做到正確識別,通過拍打呼喊患者來判斷他有無意識,觀察患者胸腹在3到5秒內有無起伏,判斷他是否還有呼吸,進而開展下一步援助。第三步,啟動急救反應系統,高聲呼救,撥打急救電話,取AED準備進行緊急救援。第四步,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在胸骨以下二分之一,兩乳頭連線中點用手掌根按壓。雙手放在一起重疊,按壓手掌要翹起,并且手掌垂直于地面,用上半身的力量至少按出5厘米的深度,頻率應保持在1分鐘100到120次,中間交替時間不得超過10秒。第五步,檢查口腔開放氣道,確保患者呼吸通暢。第六步,人工呼吸,注意要避免過度通氣。第七步,重新評估后再次進行心肺復蘇。張海英提醒,如果患者生命體征弱,需盡早使用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器。講解完理論知識,張海英邀請同學們上臺實操,糾正動作的要領,通過實踐體驗,加深同學們的印象。
張海英鼓勵同學們了解急救,懂得急救,敢于急救。她強調,樂于助人是中華民族千年的美德,作為新時代青年的同學們要不負國家期望,不負人民所托,在身邊人遇到困難時,勇敢地站出來,伸出援助之手。
11月28日,致知學堂第十三講“禁毒防艾,你我同行”在良鄉主校區開講。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高校部副部長、首都高校青春紅絲帶社團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管、北京市禁毒辦禁毒公益講師、北京市學校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師資專家部成員宋宇坤開展普法進校園系列講座,帶領同學們深入了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并呼吁大家堅決遠離毒品,潔身自好,保護好自己及身邊人的安全。
宋寧坤首先闡述了毒品的定義,并以“虎門銷煙”事件為引入,帶領大家了解世界毒品形式。宋寧坤表示,世界有三大毒品源地,分別為“金三角”“金新月”“銀三角”,對全球禁毒工作構成巨大挑戰。在介紹我國毒品形式時,宋寧坤向同學們展示了《中國毒品形式報告》,透過真實的數據,宋寧坤直言,“雖吸毒人群的數量在逐年下降,但青壯年吸毒的比例卻在不斷增加”。隨后,宋寧坤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問題“你認為吸毒人員在你身邊嗎?”,并講述了自己大學時的親身經歷。當時,電梯間的角落里有一個人渾身抽搐、胡言亂語。宋寧坤回憶,事后確認了此人服用了合成類毒品。借此經歷,宋寧坤介紹了傳統毒品和合成毒品的區別,即吸食傳統毒品后的表現為渾身無力、四肢癱軟,而吸食合成毒品后的表現為極度興奮,甚至會發生一些高危行為。
為警示同學們吸毒的嚴重后果,宋寧坤詳細闡述了吸毒人員處置流程——第一次行政拘留;第二次裁決社區戒毒,為期三年;第三次裁決強制隔離戒毒。在介紹毒品分類與種類時,宋寧坤特別指出,在吸食毒品的過程中,吸毒人員共用注射器的行為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其傳染條件為“流出足量,活性進入”。
談及艾滋病,宋寧坤指出,艾滋病可治療但幾乎不可治愈,一旦患上艾滋病就需要非常嚴格地定時定點定量服藥,稍有不慎將危及生命。由此,宋寧坤通過介紹艾滋病的起源、流行趨勢、基本知識和預防,使同學們深刻認識到艾滋病給個人及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談及青少年艾滋病患者,宋寧坤為同學們播放了有關“紅絲帶學校”的反歧視公益廣告,呼吁大家關注艾滋病防治中的人文關懷問題。宋寧坤說“艾滋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面對艾滋病患者,我們應做到不歧視不評判,這就是對患者最大的幫助”。
最后,宋寧坤表示,對于“禁毒防艾”,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保護好自己才是保護好家人,才是保護好身邊的每一個人。
本期的致知學堂結束,期待更多的同學走進學堂聆聽老師講演,感受名師魅力,吸取知識,開拓視野,收獲道理,不斷提升個人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