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于2000年證實消滅了本土脊髓灰質炎野病毒。脊灰病毒主要是經糞口途徑傳播,隱性感染者較多,攜帶病毒的健康人可通過糞便污染環境造成傳播,一旦感染發病,可導致部分患兒肢體麻痹,甚至死亡。近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發生一起由脊髓灰質炎野病毒引起的輸入性脊髓灰質炎疫情,疫情存在進一步擴散的風險。為了讓廣大學生及教職員工對相關知識有所了解,校醫院特作出預防脊髓灰質炎知識問答。
一、什么是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又稱為小兒麻痹癥,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急性傳染病。脊灰病毒主要侵犯人體脊髓前角(灰質)運動神經元,造成永久損害,使這些神經支配的肌肉無力,出現肢體弛緩性麻痹。一旦引起肢體麻痹易成為終生殘疾,甚至危及生命。病毒通過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經口腔進入體內并在腸道內繁殖。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沒有癥狀,但他們排泄的糞便帶有病毒,因此傳染給他人。少數感染者出現發熱、疲乏、頭痛、嘔吐、頸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癥狀。僅有極少數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襲神經系統導致不可逆轉的癱瘓。目前無抗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特效藥物,只能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
二、脊髓灰質炎的傳播方式是什么?
本病主要以糞-口感染傳播。通過被感染者糞便污染的水、食物、手、生活用具及玩具為其主要傳播方式。發病前3~5天至發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也排出病毒,故可以飛沫方式通過呼吸道傳播,但為時短暫。少數病例糞便帶毒時間可長達3~4月;密切生活接觸,不良衛生習慣均可使之播散。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獲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異性。<6個月嬰兒有來自母體的抗體,故很少發病,5歲以上人群因隱性感染而獲得免疫,故以6個月至5歲兒童發病為主。
三、脊髓灰質炎的主要威脅人群有哪些?
脊灰主要影響5歲以下兒童。但如果人群抗體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齡組兒童以及成人發病。
只要有一個國家有脊灰病毒的傳播,所有國家的兒童就都有感染該病的危險。受感染的人口流動,可造成脊灰病毒跨地區或跨境傳播,并可在未接受免疫接種的人群中迅速傳播蔓延。
四、脊髓灰質炎有什么臨床癥狀?
脊灰病毒由口進入胃腸道,潛伏期為3~35天,一般7~14天。按癥狀輕重及有無癱瘓可分為隱性感染、頓挫型,無癱瘓型及癱瘓型多種類型的臨床表現。
(一)隱性感染(無癥狀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無癥狀出現,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但從咽部和糞便中可分離出病毒,體內可查到特異性中和抗體。
(二)頓挫型(輕型):約占4~8%,病毒侵襲全身非神經組織。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可出現①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不同程度發熱,咽部不適,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組織增生,扁桃體腫大等;②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腹部不適等;③有疲倦、嗜睡或伴以頭痛,關節、肌肉酸痛等。癥狀持續1~4日,自行恢復。
(三)無癱瘓型: 前驅期癥狀消失后l~6天,體溫再次上升,頭痛、惡心、嘔吐嚴重,皮膚發紅、有短暫膀胱括約肌障礙,頸后肌群、軀干及肢體強直灼痛,常有便秘。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后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發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鍵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四)癱瘓型:約占感染者的0.1%,其特征為在無癱瘓型臨床表現基礎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質,腦及腦神經的病變,大多在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并逐漸加重,當體溫退至正常后,癱瘓停止發展,無感覺障礙。
根據當地的流行病學資料,對未曾服用過脊髓灰質炎疫苗的低齡兒童,出現發熱、多汗、煩躁、嗜睡、頭痛、嘔吐、肌肉疼痛及肢體感覺過敏應疑及本病;如出現不對稱的肢體遲緩性癱瘓,則臨床診斷成立。確診則需作病毒分離或血清特異性抗體的檢測。
五、預防脊髓灰質炎的措施是什么?
本病的減少乃至消滅歸功于疫苗的廣泛應用。
(一)主動免疫 多采用口服用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糖丸,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95%以上的接種者可產生長期免疫,并可在腸道內產生特異性抗體sIgA。我國從1960年開始自制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一種是三型單價糖丸,另一種是三價混合糖丸,為Ⅰ、Ⅱ、Ⅲ型混合物。目前普遍采用后一類型疫苗,此型疫苗可在-20℃保存2年,4-8℃保存5個月。一般于第2、4、6月齡時各服一丸。4歲和7歲時再各服1丸加強(直接含服或以涼開水溶化后服用)
注意:1.冬春季服用,以保證在秋季時已獲免疫及免受其他腸道病毒干擾;2.服糖丸后2小時內不能喝過熱開水或飲料,也不能喂奶,以免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3.若有發熱、體質異常虛弱、嚴重佝僂病、活動性結核及其他嚴重疾病以及1周內每日腹瀉4次者均應暫緩服用。HIV感染、異常丙種球蛋白血癥、淋巴瘤、白血病、廣泛性惡性病變以及其他免疫缺陷者(如服用皮質激素、抗癌藥、免疫抑制藥或接受輻射等)均屬禁忌。
減毒活疫苗多無不良反應,偶有低熱或腹瀉,但極少見情況下,疫苗株可突變而恢復其致病性,引起癱瘓型脊髓灰質炎。
(二)被動免疫 對密切接觸者,應及早肌注丙種球蛋白,每次劑量為0.2~0.5ml/kg,或胎盤球蛋白6~9ml,每月1次,連續2次。注射后1周內發病者可減輕癥狀,2~5周仍不發病者可認為已獲得保護,免疫效果可維持2個月。
(三)隔離患者 自起病日起至少隔離40天。第1周應同時強調呼吸道和腸道隔離,排泄物以20%漂白粉混合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內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曬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觸者雙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內,或用0.1%過氧乙酸消毒,對密切接觸的易感者應隔離觀察20天。
(四)做好日常衛生 經常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蒼蠅,培養衛生習慣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間,應少去人群眾多場所,避免過分疲勞和受涼,推遲各種預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術等,以免促使頓挫型感染變成癱瘓型。
學校醫院
2011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