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簡介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起源于原北京輕工業學院1958年創建的發酵工程專業,2019年4月正式組建成立食品與健康學院,設置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營養與健康、釀酒工程和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五個本科專業。上述五個專業所依托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在2023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 中位列第10位。
目前學院下設五個專業建設情況如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教育部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北京市特色專業。該專業目前已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IFT、IUFoST三個食品專業權威國內和國際專業認證。同時,2023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進入ESI農業科學學科排名世界前1‰行列。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教育部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北京工商大學特色專業,入選國家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我校的本科教學改革試點專業。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是在響應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基礎上開設的新專業,該專業以營養學、基礎醫學、食品安全和食品科學為基礎,綜合研究營養和食品對人類健康影響。釀酒工程專業是為滿足我國釀酒行業對人才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于2019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新專業,在“2021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被列為A+專業,同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專業是一門以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和工程學等作為主要基礎的多學科交叉的應用科學專業。本專業是為滿足我國香料香精行業對人才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于2021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新專業,在香料綠色制備技術、香精調配及制造技術、食品風味分析技術方面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為國內30余家企事業單位提供技術支持。根據軟科2023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北京工商大學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專業排名全國第二,獲得了A+的專業評級。
食品與健康學院具有一支博聞多識、德才兼備、因材施教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167人,其中專任教師130人,含教授51人,副教授54人,講師25人,均具有博士學位,是一支院士領軍極具發展潛力的教師隊伍。學院現有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9人次,其中包含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人才7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教育部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學者)1人等。食品與健康學院教師隊伍是一支能夠將教學與科研“兩手抓”的師資團隊,擁有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培養科研創新人才的師資保障。
二、人才培養
堅持以優質黨建為引領,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施學科文化精品工程和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行動,構建了立體式多層次育人格局;實行聯席會制度,將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各個環節;深入挖掘“科技小院”的內涵,構建實踐育人新平臺和新模式。近五年共招收博士生146人,已畢業55人,獲北京教育教學成果獎4項,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養北京市優秀畢業研究生41人;獲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獎項4項。
堅持產教融合育人理念。打造具有北工商特色的“1+N”生物醫藥產教融合發展體系,培育了試點示范企業30余家,建立了合作共贏長效機制。推行“親產業”辦學、“融職業”育人、“聯企業”用才發展理念,將產業優勢、區域優勢與學院學科優勢、技術優勢深度融合,厚植北京區域協同發展土壤。積極拓展和建立校外實踐基地,聘請包括龐國芳院士在內的產業校外導師,累計超過110人次,構建了以學生為主導的全過程一體化培養模式,在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北京經開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共建了40余家企業實踐基地,共同承擔國家等項目,建立了協同育人創新模式。
堅持雙管齊下落實學生就業。從制度建設和人文關懷兩個層面構筑了學院和導師對畢業生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雙重堡壘,實施了“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就業創業主題團日、“就業育人”主題教育系列活動等,成效顯著。近五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接近或達到100%,去向以食品工程、發酵技術等生物與醫藥領域企業、高校和事業單位為主,切實提升學生就業工作質效,社會用人單位好評度高。
圖1 食品與健康學院舉辦“科創日”活動
三、科學研究
創新性提出“中國味”咸味香精體系,填補了國際空白。首次提出“味料同源”的中國特色肉味香精制造理念,引領健康食品高質量發展;到位經費3億余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研獎勵20余項。擁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老年食品營養與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22個,入選本領域唯一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圖2 科學研究
圍繞生物醫藥行業重點布局,充分發揮院士引領優勢,聚焦食品與健康領域有組織科研。學院實施了“百師千企”協同創新伙伴計劃和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行動,建立了自主榮譽體系,積極探索了食品工程等生物醫藥領域科技前沿。近五年,學院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79項,科研累計到位經費3億余元,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300余篇;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獎勵23項;主辦國際期刊《npj Science of Food》和EI收錄期刊《食品科學技術學報》;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22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
圖3 食品與健康學院主辦期刊
四、社會服務
充分發揮在食藥醫食同源與安全健康領域優勢。學院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基礎支撐,食品與健康融通協同發展,落實國家衛健委“1+8”合作機制,助力北京“現代營養谷”建設,建設科技小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深耕科普傳承引領科技跨界等。牽頭制定國際、國家標準等13項,多項研究報告獲中央主要領導批示,百余項項目形成成果轉化,企業新增銷售近萬億元,形成了產教融合多學科交叉科創體系。
學院深度融入社會服務前、中、后三個時期,營造了社會服務環境。加強與行業學會、協會等聯系與互動,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互補,探索分類發展創新模式。加強與政府部門聯系,建立了與國家衛健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海關總署等合作機制;主導的國家標準《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獲國家主要領導人批示。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并發揮科技小院特色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深化食育教育和科普創新,得到了光明日報、人民網、央視等報道。加強北京智庫平臺建設,上報決策建議30余項,入選政協提案等近20項;多措并舉穩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近五年橫向經費到賬近1.8億元,年師均科研到賬經費約58萬元。
為提升全社會食品安全意識、掌握營養健康知識、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學院開展食品安全科普活動及科普實踐教學等活動。食品安全科普團由本、碩、博中的優秀學生黨員自愿組成,開展了“垃圾食品對人體的危害”“蔬菜對人體的好處”“脂肪對身體的重要性”等食品安全科普活動。科普實踐教學發揮專業優勢特色,形式新穎,使大家進一步加深了對中華傳統香文化的了解,感知到源遠流長香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提升了審美意趣。
圖4 食品與健康學院開展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