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簡介
北京工商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在原北京輕工業學院化工系的基礎上發展而來。1958年我國建立了第一所輕工業高等學校——北京輕工業學院,同年成立化工系。1970年北京輕工業學院外遷,至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北京原址重建。1979年恢復招生后設立了日化、環境工程研究方向。1991年輕工業塑料加工應用研究所并入北京輕工業學院,與當時的塑料系合并成立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系。1999年化工系更名為化工學院。2002年1月更名為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2011年1月新組建為食品學院,2011年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與機械系合并成立了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2019年4月輕工科學技術學院組建成立。2020年4月,學校對學院設置進行調整,由原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原理學院化學系和化妝品系合并組建為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同期輕工科學技術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獨立成立生態環境學院。2023年10月,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生態環境學院和輕工科學技術學院組建為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院共有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妝品科學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應用化學、生物化工、環境科學與工程7個學科門類,設有化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化妝品系、日化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7個教學系,共有化學(輕化產品質量分析)、化妝品技術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功能材料、生物技術、應用化學、生物工程、環境工程8個本科專業。學院現有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共建)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化學、應用化學學科是北京市重點學科,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是教育部“21世紀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的試點單位,2008年獲批北京市特色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化妝品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釀酒工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化學、功能材料應用化學、生物工程專業獲批“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化妝品科學與技術“2021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全國第1,2024年Us News全球大學排行榜,高分子材料專業全球排名98位,標志著學院本科人才培養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學院目前在校學生2108人,其中本科生1311人(含貫通生85名);研究生797人,包括碩士研究生761人,博士研究生36人。
二、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學院堅持“以本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強調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和根本性地位,在資源配置和精力投入上更加注重本科階段,以確保提供優質的本科教育資源。學院主要面向輕工行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學院的發展歷程與國家相關行業的發展密不可分,使得學院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產業、行業緊密結合,同時又將行業中獲得的實踐經驗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摸索出一條“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2021年,新工科背景下材料與化工類專業“場景式、探究型、工程化“人才培養的實踐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精細化工團隊為北京市屬市管高校教育創新團隊,環境工程本科育人團隊是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多年來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學術科研人才和輕工與工程技術人才。
學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講授“開學第一課”,引導學子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課程質量,通過精心設計和打造“金課”,制定課程建設規劃,注重理工結合、科教融合,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專業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了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育人效果顯著的精品專業課程,建設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選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完成了“思政要點全覆蓋”,對全部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修訂,重點體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結合。
例如:
1) 我院環境工程專業基于OBE理念構建的環境工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順利入選高校生態環境領域人才培養優秀案例。
2) 專業核心課程《表面活性劑化學與工藝學》展開思政教學設計,并將具體做法和成效寫成“《表面活性劑化學與工藝學》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一文,發表在《中國洗滌用品工業》。
組織全體教師參加若干期思政課程培訓,持續提升思政教學能力。組織教師參加北京工商大學思政教學優秀教師評選賽,劉昕彤老師榮獲北京工商大學思政優秀教師一等獎。
1) 劉昕彤老師主講的北京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儀器分析技術》,已完成在線開放課程錄制,并在北京工商大學課程思政資源庫平臺上線,且正在推進新華網思政平臺上線工作。
2) 閆怡老師獲第二屆教學標兵、北京工商大學課程思政比賽一等獎、第二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北京市優秀獎、北京市優質本科課件。
3) 2023年,由我專業教師指導的2020級本科生武琦等15位同學的項目《繆緦綺生物科技——人體菌群精準調控行業的領航者》(指導教師:徐春明、左敏、馬慧鋆、吳玥、陳海濤等)獲得第九屆“互聯網+”大賽北京賽區高教主賽道一等獎,并成功入選北京賽區優秀本科案例。武琦同學等人牽頭創立的“北京繆緦綺科技有限公司”突破行業創新,在攻克腸道菌群測序分析技術上取得關鍵性進展,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且取得“基于LSTM模型的益生菌預測軟件”、“AI智能皮膚微生物菌群預測軟件”等多個軟件著作權,實現了技術落地、產學研結合,為學生自主創業樹立標桿。
學院促進教學方法改革,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以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作為實踐性強的工科專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增加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方案強調創新能力培養,通過設置創新實踐課程、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競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例如,學生在完成畢業設計時,需要進行獨立的科研工作,從選題到研究再到成果展示,整個過程都要求學生發揮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此外,專業還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獲獎成果豐富,教師指導本科生參加各種競賽并取得成績如下:
1) 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7項,其中市賽二等獎(3)三等獎(1)。
2) 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0項,其中市賽一等獎(2)二等獎(1)三等獎(6),國賽二等獎(1)。
3) “挑戰杯”首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青繪團史”專項賽道5項,其中市賽一等獎(1)二等獎(1)三等獎(2),國賽一等獎(1)。
4) 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43項。
5) 北京市大學生化工原理競賽101項,獲得市賽一等獎(11)二等獎(18)三等獎(79)。
6) 北京市大學生節能節水低碳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27項,其中市賽一等獎(2)二等獎(9)三等獎(6)優秀獎(10)。
7) “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優秀劇本獎市賽三等獎2項。
8) 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國賽二等獎1項。
9) 全國大學生綠色化妝品創新創意大賽三等獎1項。
10) 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
11) 北京市大學生生物學競賽27項,其中市賽一等獎(5)二等獎(9)三等獎(13)。
12) 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9項,其中市賽一等獎(1)二等獎(2)三等獎(4),國賽三等獎(2)。
13) 還有全國大學生高分子材料實驗實踐大賽、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微瑞杯華北賽區競賽、“歐倍爾杯”高分子材料實驗實踐大賽暨北京五校邀請賽、首都高等學校第十四屆學生毽球比賽、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等。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15人,其中專任教師186人,教授56人、副教授96人,博士生導師5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含雙聘院士1人,兼職教授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新材料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住建部環衛標準專家技術委員會委員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北京市級人選” 3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1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北京長城學者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北京市跨世紀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1人, 北京市學術創新人才1人, 北京市屬高校高層次人才1人,北京市戰略科學家1人,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1人,北京市青年拔尖優秀人才1人,北京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18人,北京市海聚人才8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計劃2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留學資助1人,北京市屬高校優秀青年人才5人,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5人。
三、科學研究
學院科研實驗條件優越,專業儀器設備齊全,專業實驗室面積8600余平方米。擁有中國輕工業綠色塑料成型與質量評價重點實驗室、中國輕工業聚合物發泡材料加工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塑料衛生與安全質量評價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高分子材料無鹵阻燃劑工程實驗室、北京市植物資源研究開發重點實驗室、中國輕工業化妝品重點實驗室、中國商業聯合會味科學重點實驗室、中國輕工業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環境保護食品鏈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13個省市級實驗室,1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化工實驗中心),1個國家及北京市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同時是化妝品監管科學研究基地、國家輕工業蘆薈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中國化妝品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輕工業先進阻燃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國生物發酵綠色產業鏈分析與碳排放評估技術中心、清潔生產技術中心、國家塑料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全國塑料加工工業信息中心、全國塑料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依托單位。學院現已經成為北京市及全國相關行業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基地之一。
四、社會服務
學院依托塑料衛生與安全質量評價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十余個省部級科研服務平臺,為北京市乃至全國進行社會服務,具體包括:
服務北京日化產業:為牛欄山酒廠、紅星二鍋頭、龍徽葡萄酒、燕京啤酒、王致和、六必居等釀造企業,世界香精十強企業羅伯特香精香料、世界最大的麥芽酚生產企業北京天利海香精香料有限公司、北京一輕日化、北京綠傘化學、洛娃日化、大寶化妝品等為代表的日化企業進行社會服務。
服務北京市新材料產業:高分子功能復合材料與輕量化研究服務北京市新能源汽車,功能性阻燃新材料滿足北京市建筑物節能改造與防火安全,“塑料衛生與安全評價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可以保障首都食品包裝材料的衛生與安全。
服務首都健康美麗經濟:國家藥監局化妝品監管科學研究基地提供智力支持和監管建議。
服務首都經濟:良鄉大學城北京市可降解生物基材料新型研發中心,從“聚合—加工—制品—評價—應用—科技服務”全產業鏈條布局創新研發,建成集小試、中試熟化、孵化一體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公共研發科技創新平臺,發揮了高校服務首都和服務全國地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