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介紹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以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和食品產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總目標。以立足北京、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為方向,培養掌握現代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檢測、監督與控制的基礎理論,能在食品全產業鏈從事科學研究、質量安全控制、監督檢測管理、質量安全評價認證、技術開發和設計等方面工作,具有創新素養、國際視野、團隊協作精神,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點、“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依托專業。專業依托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北京市重點學科、北京市高精尖學科。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23年學科位列“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世界排名第10位、ESI農業科學領域排名進入前1.0‰。
本專業食品添加劑教學科研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針對食品安全突出難題,構建‘院士引領、多科交叉、四位一體’的食品專業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食品風味化學與分析》入選首批教育部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專業現有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約3000平米,教學設備總價值3000余萬元,有穩定的專項教學經費支持。擁有中國-加拿大食品營養與健康聯合實驗室、食品質量與安全北京實驗室、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市食品添加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
二、師資力量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現有專職教師38人,其中專任教師37人,實驗技術人員1名。擁有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1人,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所有專任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專職實驗技術人員1名。其中,師資隊伍中正高級職稱(教授)14人,占36.8%,副高級職稱(含副教授和高級實驗師)15人,占39.5%,中級職稱(含講師和實驗師)8人,占21.1%,職稱結構比例合理。
三、專業建設舉措
專業履行三位一體的建設思路,具體為:以課程思政為引領、構建多科交叉的教學體系、打造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舉措1:以課程思政為思想引領
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根據《北京工商大學2020年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的指導意見,本專業所有課程大綱中均加入思政元素,開設形勢與政策課,引導學生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專業層面,要求教師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并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實際,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教學方法和載體途徑,評價德育滲透的教學成效,注重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銜接和融合,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
舉措2:基于食品工業4.0的時代變革,構建多科交叉的教學體系
食品工業4.0代表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食品領域的深入應用,它融合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推動了食品生產的智能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為了培養適應這一變革的復合型人才,需要構建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針對現有食品質量與健康專業教育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通過課程體系、教學科研平臺及課程思政建設改革,構建以食品為核心,同時交叉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經濟管理、物流管理、藝術傳媒及馬克思主義等學科的教育教學體系,具體包括:
1) 進一步強化本專業特色課程建設:孫寶國院士主講的《食品添加劑》2022年在“新華思政”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服務平臺上線,入選北京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宋煥祿教授主講的《食品風味化學與分析》課程于2020年11月獲得教育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證,課程英文版上線“學堂在線”國際平臺,可供全世界有學習需求的人員進行學習,目前已有2.1萬多人進行了注冊學習。
2) 開設食品技術經濟與決策、食品供應鏈管理、食品包裝學等專業特色課,結合文學與藝術審美類通識課程程,建全“多科交叉”的課程培養體系。
3) 基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學科自有省部級科研平臺,結合相關交叉學科平臺,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多科交叉”的綜合性教學科研平臺。
4) 將“數字化AI賦能”和首都食品安全保障需求作為兩個著力點,結合科技強國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樹立專業自信、建立服務食品工業發展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培養服務型人才。
圖1 基于食品工業4.0的時代變革構建多科交叉的教學體系
舉措3:打造“協同融合”的貫通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現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高效輸出創新人才的突出問題,堅持產學協同、科教融合,將學科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打造全新貫通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行業拔尖人才。
1)依托本單位14個優質科研平臺資源,貫通從基礎研發、產品轉化、過程控制、安全監管等各環節的創新活動,創建一體化創新人才孵化平臺。
2)基于一體化創新人才孵化平臺,將在校學生從專業知識學習,到科研工作的探索以及產業領域的實習進行全方位培養,強化“產學研協同”。
3)通過教師科研對學生的全覆蓋式教學、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及各項科技創新活動等,使學生切實投身于科研過程,鼓勵教師將科研前沿用于教學,深化“科教融合”。
四、專業建設成效
(1)創新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近三年本專業學生參與創新項目136人次,覆蓋率約為79%。參與的項目包括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李錦記、康師傅等多家食品企業舉辦的綜合性競賽,2024年學生項目《出奇植勝——3D打印和重組加工技術定制營養植物肉開發》獲得“青創北京”2024年“挑戰杯”首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校級銅獎。2019年共榮獲兩項全國二等獎、三項全國三等獎、一項創意獎,其中學生項目《傳統功能紅糖固體飲料開發》獲得校內外大學生創新競賽獎勵,年銷售額400萬元,學生項目《敦煌杏皮茶果汁飲料開發》獲得北京工商大學第七屆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獎;以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的食品類科技論文8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此外,有2項本科畢業論文獲北京市級優秀畢業論文,6項獲校級優秀畢業論文。
近三年本專業學生參與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的參與率為100%,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教師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2)專業教學質量和學科建設成效突出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入選北京市“本科一流專業”建設點,食品添加劑教學科研教師團隊獲得首批教育部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食品添加劑綠色生產技術研究創新團隊”榮獲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
為貫徹《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統籌推進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京發〔2018〕12號)、《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4年)》(京教高〔2021〕8號)等文件要求,落實全國和全市教育大會、新時代本科教育工作會等會議精神,我系賈英民教授課程組《微生物學》教案榮獲2022年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案”深入推動本科教學改革創新,切實做好本科教學工作。
(3)課程建設成果的引領和示范效應顯著
孫寶國院士主講的《食品添加劑》2022年在“新華思政”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服務平臺上線,入選北京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宋煥祿教授主講的《食品風味化學與分析》課程于2020年11月獲得教育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證;2020年5月,“食品風味化學與分析”在線開放課程成功上線“學堂在線”國際平臺,成為教育部首批中國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線上課程。
(4)教學改革舉措獲得同行廣泛認同和關注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分別于2021年4月和5月蒞臨我校調研,肯定了我校本科教學改革特別是食品特色專業“課堂-實踐-產業”的創新教育模式;成果在東北農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院校進行了推廣,獲得了兄弟院校的廣泛好評;此外,人民網、中國食品安全網等媒體對我校主辦的2021全國食品與健康創新創業大賽、“一帶一路”中歐科技發展國際學術論壇暨第一屆國際食品營養健康與風味創新論壇等學術活動進行了報道;畢業生用人單位對“符合本專業具備的資源條件和發展需求”和“符合北京工商大學發展和定位目標”表示認同的比例從5年前的“不到60%”分別提高至“91%和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