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基本介紹
會計學專業自1979年起招收本科生,1983年獲批為我國最早授予會計學專業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1995年增設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2003年獲得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權。多年來,該專業屢獲殊榮,包括2007年的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稱號,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2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以及2013年、2018年、2022年三次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專業建設上,2017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2019年獲批為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3年又獲批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
本專業下設大數據會計和注冊會計師兩個方向,大數據會計主要培養滿足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需求,擁有以會計信息為核心的大數據思維、智能信息系統設計、信息分析和決策能力的數智化會計人才。注冊會計師主要培養系統掌握會計專業理論和方法,擁有大數據、智能化、互聯網環境下開展審計業務的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會計與審計人才。為培養通曉國際會計慣例,擁有在英語環境下開展審計工作能力的專業化人才,開設了注冊會計師專門化全英語教學實驗班。
二、專業師資力量
本專業團隊擁有專職教師31名,其中教授7名,博士生導師5名。團隊成員中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青年項目1人、財政部會計名家1人、財政部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6人、國際化高端會計人才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青年教學名師3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人。目前,形成了以名師名家為核心、以中青年學者為骨干的教學團隊。
三、專業建設舉措
舉措1: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多元化培養特色
本專業積極對接社會需求,按照需求導向,實施分類培養,構建多層次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先后打造大數據會計、注冊會計師中文班、注冊會計師全英語教學實驗班等特色方向。同時,積極推進數智賦能教育,根據業財融合一體化對數智化會計人才培養需求,增設Python、智能會計、智能審計等課程,并積極對接商科教育國際標準,實施全英語教學推進通曉國際標準的國際化會計人才,滿足對數智化、國際化、本土化等多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
舉措2:探索創新型教學模式實踐,實施場景化教學改革
根據會計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特點和學生思維共性問題,推進以課程思政為中心的教學內容改革,重構專業知識體系,將思政元素、紅色黨史貫穿于會計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有機融合。在此基礎上,本成果積極創新教學模式,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場景化教學改革,綜合運用智慧教室、資源共享平臺和教輔軟件還原知識場景,提升學生“沉浸式”學習的感知能力。目前,《會計學原理》課程積極探索智慧教室創新實踐,《高級財務會計》課程創造性地采用辯論賽等體驗式教學手段,《智能審計》課程引進審計實務軟件還原真實審計業務場景,增強了學生的真實體驗感。
舉措3:建立一體化協同聯動育人機制,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為滿足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需求,專業建立了政產學研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堅持“學校教師進企業、企業導師進課堂”,推動雙師型師資培育。與安永建立合作協議,全英班學生整建制前往安永開展實踐學習,邀請安永合伙人來校授課。先后與立信、天職國際、際華集團、國美電器、華財、科林電氣等企業建立了創新實踐基地,加強對學生創新型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整合國有資產管理協同創新中心、政府績效管理研究院、國資國企研究院、會計與投資者保護中心等科研創新平臺資源,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實現教學、科研、人才培養一體化和政產學研協同聯動育人。
四、專業建設成效
以德立身,爭做師德典范。積極踐行立德樹人使命,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北京市優秀教師團隊”等國家級和省部級榮譽稱號,多人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稱號。堅持“三全育人”理念,指導學生多人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多名學生獲市校兩級優秀學位論文。團隊涌現出許多典型事跡,團隊負責人毛新述教授從教10余年來,堅持立德樹人、學術創新和服務社會齊頭并進,榮獲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青年項目和北京市優秀教師。
匠書育人,打造教學特色。始終堅持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和集體備課制度,扎實做好教學工作,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近年來,取得豐碩的教學成果,包括國家級和省部級專業、課程、教材成果10項,省部級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4項、教改課題5項。承擔的“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兩門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積極將教學實踐和創新思想融入教材編寫之中,出版了清華版會計與財務系列教材,其中《中級財務會計》教材獲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組織實施會計、商科數智化、國際化本科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項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多項。積極推進商科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商科教學團隊”先后入選北京市屬高校高水平教學創新團隊、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指導學生獲“挑戰杯”等國家級、省部級學科競賽獎項383項,獲批北京市優秀校外實踐基地1個,合作研發并入選百優案例庫、MPAcc/MBA案例庫29個,獲北京市優秀畢業論文18篇,與國家電網、京東方等大型企業合作開展產研與培訓項目百余項。
潛心科研,講好中國故事。積極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原創性科學研究,先后提出增減記賬法、會計投資者保護、分層財務、股東資源等理論和方法,并積極付諸管理實踐。近10年通過深耕國資國企領域,在公司財務和國有資產管理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優勢,先后承擔國家社科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1項、其他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84項,獲省部級領導批示1項。團隊在國內外頂級期刊發表論文120余篇,其中Management Science、《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發表論文14篇,《會計研究》發表論文50篇。出版專著45部,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
立足實踐,投身社會服務。團隊立足于中國管理實踐,借助專業優勢積極服務于政府決策。深度參與財政部財務會計準則、管理會計指引研究制定,承擔全國人大預算工委、國務院國資委項目,為監管部門建言獻策。積極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承擔北京市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構建和數千億元財政資金的績效評價,為北京市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連續10年發布中國上市公司會計投資者保護指數,28項研究成果被國務院國資委、北京市國資委、四川省國資委、中央和省屬國有企業廣泛采用。擔任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咨詢顧問,積極建言獻策。在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與可持續披露準則工作專班、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會計學會等擔任專家、副主任委員、委員等2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