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院簡介
北京工商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工智能、食品安全大數據、農產品供應鏈與可信溯源等相關技術為核心,結合學校在商科、食品和輕工業領域的發展優勢,培養具有新工科研究背景與技術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初步建成服務行業、服務首都、服務京津冀、面向全國的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全鏈條人才培養的特色鮮明教學研究型學院。
學院現有系統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系統科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5個一級學科學術碩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二級學科學術碩士點;以及電子信息(下設計算機技術、控制工程、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與工程、網絡與信息安全5個方向)、機械、工程管理(物流工程與管理)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學院現招生的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智能制造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計算金融、電子商務、大數據管理與應用11個本科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軟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自動化、機械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6個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現有師生3190人,其中教工共230人(專任教師192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104人)、學生2960(本科生2237人、研究生723人)。
二、人才培養
(一)堅持黨建引領,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學院黨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第三次黨代會精神,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學院建設全過程各方面、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其中,在學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建設大局中扎實推進學院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工作,奮力開啟學院建設新篇章。
學院黨委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牢牢把握辦學政治方向,聚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充分發揮黨委的整體功能,為深化學院綜合改革提供政治核心與監督保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推動黨的全面領導融入學院建設發展全過程。
學院自動化教師黨支部獲批教育部第四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教師孫曉榮榮獲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和北京教育系統教書育人先鋒。
(二)聚力新工科建設,全力推進學院內涵式發展
師資水平不斷提升。學院堅持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通過外引內培等方式,選送教師外出深造和引進海內外名校博士,積極提升教師學歷層次。教師中有北京學者、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北京學聯“我心目中的大先生”、北京教育系統“教書育人先鋒”等多人。學院教師隊伍愛崗敬業,專業水平高,年齡、學歷與職稱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教師中多人在國內一級或二級學術團體中擔任重要職務。近半數教師曾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進修或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國際視野寬闊。
專業課程再譜新篇。學院堅持教學立院,實施有組織教學,著力提升本科教學水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軟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自動化、機械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6個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現有國家一流本科課程2門,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教材、課件共計13門。
教學改革碩果累累。學院堅守本科教學中心地位,秉持OBE教學理念,圍繞新工科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近三年教師發表教研論文50余篇,承擔省部級教改項目20余項,2021年獲校級教育教學成果獎20項;2022年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4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青年教師砥礪前行。學院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圍繞教師教學培訓、教學研討交流等,為廣大青年教師搭建了成長平臺。近幾年青年教師成長很快,趙峙堯老師和白玉廷老師分別榮獲北京高校第十屆和第十二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于家斌老師榮獲第十三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白玉廷老師榮獲2024年北京市第四屆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創新教研工作室2023年在我院掛牌。
(三)以賽促學勵精兵,大力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學院發揚“科創筑夢,挑戰未來”的精神,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科技創新競賽,加強科技創新和創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科研能力、科學家精神,助力學生實現夢想和個人價值。近年來,學院師生獲得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國家級金獎,第十八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家級特等獎、一等獎,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家級金獎、銀獎,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國家級特等獎,第二十五屆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國家級一等獎,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國家級一等獎,2021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級二等獎等一系列國家級科創競賽獎項,獲獎數量和質量均取得歷史性突破。
三、科學研究
五年多來,學院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緊密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建設和高精尖產業,踔厲奮發、持續賦能,不斷提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貢獻度。學院教師主持縱向課題148項、橫向課題418項,其中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國家級課題49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課題70項,總到賬經費7084萬元。學院在IEEE匯刊、CCF A類會議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425篇,其中ESI熱點、高被引論文43篇,SCI、SSCI論文776篇,出版著作48部,授權發明專利253項。學院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等。
學院目前擁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安全大數據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智慧環保北京實驗室、中國輕工業工業互聯網與大數據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建有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院、大數據應用研究院三個校級平臺。近年來,學院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學院成功舉辦了第6屆中國智能技術與大數據會議、第7屆圖像處理進展國際會議、第11屆軟件與信息工程國際會議、2023年中國系統仿真與虛擬現實技術高層論壇、中國自動化學會第21期自動化前沿熱點論壇、中國圖像圖形學學會第五期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國際學術報告會、第6屆模式識別國際研討會、首屆消費大數據與智能決策學術論壇等多個學術會議,學院師生在人工智能與安全國際學術會議、計算可視媒體國際會議、亞洲控制會議、中國系統科學大會、中國自動化大會、中國控制會議、中國智能系統會議等高層次會議上做專題報告,多次獲得“優秀論文獎”。
四、社會服務
學院長期以來堅持“四個面向”,以服務國家和首都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需求為抓手,開展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為主要目標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學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構建服務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國家食品安全抽樣檢驗信息平臺和面向城市保障的食品供應鏈智慧溯源云平臺,實現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食品安全監管的智能閉環管理。研發糧油食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及溯源控制系統,形成“感知-預警-評估-溯源-決策”的全流程食品數字化解決方案,是“藏糧于技”的具體應用落地。研發市場資本市場系統性風險監測與預警平臺,形成上億實體節點的大規模金融知識圖譜,實現了系統性風險的實時監測和預警,并在證監會進行試用,獲得相關領導的高度認可和支持。與世界500強企業JDL合作,將人工智能算法與行為運營管理交叉融合,實現有責任的人工智能算法賦能北京市電商消費品倉等領域應用。建立了北京市河湖鳥類AI智能監測平臺,累計識別6.5萬余只河湖鳥類,并多次拍攝到黑臉琵鷺、東方白鸛、黑鸛等珍稀鳥類,成果得到北京日報、學習強國等官方媒體報道,寫入2022年、2023年《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入選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2022優秀科普創新成果TOP10”。建立一站式的高鐵基礎設施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實現了大范圍環境隱患的全天候巡檢,形成了“規劃-監測-評價-決策”完整的高鐵軌道安全理論和技術體系,已在京滬高鐵濟南局等鐵路局段進行部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