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始建于1987年6月,經過30多年建設,已經成為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且特色鮮明的法學院。法學學科建設成果豐碩,先后獲得民商法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經濟法碩士學位授予權(1996)、法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9)、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目前下設民商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國際法商英語、法律碩士(法學)、法律碩士(非法學)等二級學科授權點,其中,民商法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學科。法學專業于1987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經過30多年建設,取得多項榮譽,先后獲評北京市重點專業(2003)、北京市品牌專業(2005)、北京市特色專業(2009),2020年和2021年法學專業相繼入選“雙萬計劃”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法學院設法學專業,擁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與法律碩士(法學\非法學專業)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設民商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等4個二級學科,另有國際法商英語二級學科設在語言與傳播學院;涵蓋民法、商法、知識產權法、金融與財稅法、商事糾紛預防與解決、金融稅法、數字貿易法、食品安全法、數字競爭法、“兩區”糾紛解決機制研究、企業刑事合規研究、企業破產法、國際投資法等13個學科方向。現有教職工49人,其中專任教師42人,分屬于民商法學系、經濟法學系、國際法學系、訴訟法學系、理論法學與刑事法學系。專任教師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講師16人,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的占90%以上,80%以上的教師有在國外高水平的大學、科研機構進行講學、訪學、培訓的經歷。多名教師曾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法院、北京市順義區發改委、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北京市法學會、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等單位掛職鍛煉。學院教師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專任教師常年工作在教學一線,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己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除了日常精心備課、教學,教師們積極參加北京工商大學教學名師、教學標兵獎,課程思政優秀教師獎、課程思政最美課堂獎等競賽活動。多位老師在上述競賽中獲獎,體現了法學院專任教師的教學能力。
人才培養
在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過程中,法學院始終以培養高素質特色法律人才為工作重心,依托學校在商科、輕工與食品學科優勢,借助經濟學、管理學學科特點,致力于探討法學和經濟學、管理學相結合的教育與研究模式,側重培養通法律、懂經濟、懂管理、懂外語的“法商結合、德法兼修”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一)彰顯“德法兼修”的人才培養理念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形成以《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課程群,牢牢把握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素質培養。通過修訂培養方案,增加民法、刑法、商法、訴訟法等基礎課程的學分,同時根據實際需要開設了法律寫作、經典著作導讀、診所教育、國際貿易談判、互聯網與法律等課程,形成較為完備的法律課程體系。本科生班主任全部配備“教授級”班主任,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管理之外,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學業規劃、專業指導、畢業實習、就業指導等全過程、全方位培養訓練,突出德法兼修的育人思想,貫徹“三全育人”的人才培養理念。
(二)實現知識教學與實踐育人無縫對接
建立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校外實踐基地30余家,開設法律診所、創新創業、職業倫理、互聯網與法律、國際貿易法律談判等系列實踐課程,編寫了系列法學實踐課教材,學生的優秀案例和論文通過學院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予以發表,實現知識教學與實踐育人的無縫對接,全面提升學生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2019年,法學專業加入我校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本科生雙培計劃,合作培養方向為民商經濟法學院的知識產權方向。2022年,學院與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續簽法學教育實踐基地共建協議,從應用法學培養機制、兼職交流機制、“雙導師”制機制、前沿問題研討機制、重大課題聯合攻關機制等十個方面建立合作機制,同時由法院聘請我院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調解員參加該院多元解紛訴調對接中心的調解工作,鍛煉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三)凸顯商科院校的法商融合人才特色
作為原內貿部和輕工部的院校,我校有著行業就業的傳統。學院在大一時開設了職業規劃課程,引導學生開展職業規劃。打造“法律+行業”的特色學生團隊,以校內專業老師和行業導師共同為學生團隊設計職業規劃、實踐訓練、學科競賽、寫作訓練、就業指導提供專業指導,培養學生專業特色,凝練專業成果在網絡平臺發表,鼓勵學生在“行業”內就業,形成“訂單式”法學人才培養特色。在能力培養的同時,學院在大一時開設了職業規劃課程,引導學生開展職業規劃。作為原內貿部的院校,我校有著行業就業的傳統。當今時代,法學專業分工逐漸細化,法科生要想高質量就業就要提前進行職業規劃。結合我校的行業就業傳統,學院提出“法律+行業”的職業規劃指引,引導學生選擇特定行業,把行業知識與法律知識相結合,通過參與行業的學科競賽、實習實訓、交流研討,使自己成為行業的法務專家,從而實現高質量就業。
(四)培養服務北京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
立足學校所在城市發展需要,以服務首都北京“四個中心”“兩區”建設等需要作為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在互聯網法治、電子商務、金融與財稅、數字貿易、商事爭議預防與解決等領域培養大量優秀法律人才。學院“兩區”立法團隊參與北京市兩區立法研究項目,為兩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學院聚焦數字經濟法治保障方向,以服務北京兩區建設中的數字貿易港建設為重點,立足商科、食品、化妝品優勢,為數據跨境流通合規提供法律支撐。法學專業學生積極參與支教、法律咨詢、法制宣傳等活動,促進了北京市法律服務水平的提高。每年“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法學院均組織學生舉辦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活動,實現學生培養各盡其才、城教雙贏的效果。
(五)開展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工作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也列入國家急需人才目錄。法學院與具有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咨商地位的北京致誠農民工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依托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簡稱“中促會”),建設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開展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工作。法學院聘請知名律師佟麗華為特聘教授,成立全球治理與數字法治研究院,發起設立數字法治創新實驗班,依托實驗班成立學生學術社團數字法學社,聘請校內外專家作為指導教師,培養能夠參與全球治理的涉外法治人才。
科學研究
科研是反哺教學的重要手段。學院教師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司法部、商務部、農業農村部、全國人大財經委、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法學會等國家級和省部級以上項目數十項,并有多位教師參與了《民法典》《電子商務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行政處罰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規定》《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等多項國家及地方性法規的草案擬定和專家論證。
學院教師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近五年,我院教師共主持國家兩科基金6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3項,省部級項目12個,到賬縱向經費382.1萬元,橫向課題到賬經費886.95萬元,總到賬經費1269萬元,年均259.2萬元,師均6.4萬元。
法學院專任教師在教學研究及教學改革與建設方面努力探索,積極進取,取得顯著的成績。其中,陳敦教授主持的《數字時代首都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模式研究》獲得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資助。郝琳琳教授主持的《課程類虛擬教研室建設路徑研究—以國家級一流課程“稅法”為例》獲學校重點項目資助。
社會服務
法學院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社團活動、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自2021年起成立北工商公益法律服務中心,依托學院青志協和中心開展“普法蒲公英”公益法律服務志愿項目。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聯合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組建“尋革命搖籃之路,承紅色基因使命”暑期社會實踐團,2021年7月13-17日,前往福建龍巖、古田、長汀等著名革命老區進行了為期5天的調研考察。2022年法學院成立了“青年服務國家 知法愛法守法”法治鄉村實踐團到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三街村,開始為期5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2023年法學院實踐團共計15人,前往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開啟為期5天的實地調研學習。
法學院學生始終積極參與各類學術競賽和支教、法律咨詢、法制宣傳等社會服務活動,學生團隊和個人積極參與學科競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先后榮獲第一屆“未來精英杯”全國法科學生寫作大賽案例評論組二等獎、第十一屆“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第六屆全國財經類高校法律職業技能大賽三等獎、首屆粵港澳大學生法律實證分析征文比賽一等獎、第三屆京津冀高校大學生法學學術論文大賽優秀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我聽親人講四史”優秀獎、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北京賽區(高校組)憲法演講一等獎、“京津冀大學生法律寫作競賽”一等獎、“全國法律英語大賽”三等獎、“國際刑事模擬法庭競賽”三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