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1月21日,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啟動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工作。
此次評估處在學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關鍵時期,是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一次全面檢驗,也是總結優勢、分析問題、補足短板的良好契機。為便于全校師生深入了解和熟悉審核評估的實質內涵,準確理解與掌握審核評估的規范要求,教務處特推出“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知識”系列專題,旨在統一思想、提高認知,以審核評估工作為契機,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與分享交流。
第四期主要介紹以下四點:
13.學校為什么要選擇與自身發展相匹配的評估類型?
在制度設計方面,新一輪審核評估與“十四五”規劃同步,要求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并充分論證后,提出評估申請,選擇評估類型和評估時間。學校選擇評估類型不是簡單技術層面的準備,而是戰略層面的考量,是黨政領導班子要決策的大事是關系到學校辦學定位和“十四五”期間發展目標的重大選擇,需要理性思考、慎重決策。申請類型應由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
學校一旦選擇了某種類型,就要根據此類型要求、指標撰寫《自評報告》,總結教育教學取得的成績,提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專家也會根據此類型要求、指標“把脈問診”,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促進學校更加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和方向,總結現狀并找到未來發展目標及下一步整改的努力方向,以此推動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如學校選擇了與章程規定、目標定位不匹配的評估類型,造成評估指標無法“適配”,導致專家很難“對癥下藥”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專家組評估時列出的“問題清單”會很長,與此相對應學校的整改難度就更大,總體看對高校發展不利,也偏離了新一輪審核評估分類改革設計的初衷和用意。
14.學校如何以新一輪審核評估為抓手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新一輪審核評估以立德樹人為思想統領,強調高校要把立德樹人融入評估全過程、全方位在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一是強化認識,明確立德樹人中心地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五育”并舉培養時代新人;二是強化基礎,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將立德樹人完整、全面地體現在學校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學科專業布局、人才培養體系、教育教學模式、管理服務體制、資源保障條件等都要圍繞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來謀劃和建設;三是強化制度,建立立德樹人“負面清單”,健全學校黨委、行政定期研究立德樹人工作制度,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機制,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統籌推進,從體制機制層面建立健全立德樹人“實舉措”,形成培養目標一致、職責分工合理、育人合力顯著的立德樹人工作格局。
15.學校已通過教育部認證的專業如何免于評估考察?
“教育部認證”是指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評估歸口管理辦法(試行)》納入“高等學校評估項目清單”管理,由教育部評估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并納入教育部評估歸口管理的認證項目,“在有效期內”是指在學校審核評估正式啟動的時間(即線上評估開始時),該專業認證結果處于有效期內。學校可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系統(以下簡稱評估系統)查詢“通過教育部認證并在有效期內的專業名單”。
“免于評估考察”不等于免于評估,上述有效期內的專業仍在評估范圍之內,由學校自行決定該專業是否需申請免于評估考察。
學校若有意愿申請免于評估考察,需在確定審核評估正式啟動具體時間后,在評估系統提交免于評估考察申請。根據《關于做好“十四五”期間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部評估中心將在評估系統中預置有關專業認證材料作為本專業的審核評估材料,由學校最終確認,切實減輕高校負擔。
16.什么是“1+3+3”校內外綜合評價體系?
“1”指的是《自評報告》;
第一個“3”指的是《本科教學狀態數據分析報告》《在校生學習體驗調查報告》《教師教學體驗調查報告》;
另一個“3”指的是《本科生就業數據分析報告》《本科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用人單位跟蹤調查報告》。
《自評報告》由參評學校撰寫,其他6份報告由評估中心、學生發展中心出具并反饋給學校,是評估專家考察學校的重要材料。6份報告從學校、教師、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等多元多維視角更加全面、客觀、系統地呈現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情況,形成“招生-培養-就業”全鏈條聯動的質量“閉環”評價反饋和持續改進機制,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引導學校促進教師投入教學,提升學生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