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1月21日,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啟動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工作。
此次評估處在學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關鍵時期,是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一次全面檢驗,也是總結優勢、分析問題、補足短板的良好契機。為便于全校師生深入了解和熟悉審核評估的實質內涵,準確理解與掌握審核評估的規范要求,教務處特推出“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知識”系列專題,旨在統一思想、提高認知,以審核評估工作為契機,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與分享交流。
第七期主要介紹以下四點:
25.專家組是如何組建的?
新一輪審核評估專家組統一從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專家庫中產生,人數為15~21人。原則上,外省(區、市)專家人數不少于評估專家組人數的三分之二、專家組組長由外省(區、市)專家擔任。
從數量上看,新一輪審核評估專家組呈現“一多一少”的特點。“一多”指線上評估專家組人數多,包括評估專家15~21人(其中組長1人、視需要配備副組長1人)、項目管理員1人、秘書1~2人。“一少”指在做全做深線上評估的基礎上,入校評估專家組人數少,從線上評估專家中確定5~9位入校評估專家,原則上應包括專家組組長及副組長、有較多存疑問題的專家,同時適當考慮入校評估任務和學校學科專業布局需要。
從結構上看,新一輪審核評估專家組呈現“多元全面”的特點,“多元全面”指評估專家覆蓋高校黨建、思政、行政管理、教學管理、主干專業、體美勞領域及行業企業專家,還專門為第一類參評學校配置國(境)外專家、青年教師專家、學生觀察員,實現多元視角評估,增強評估專家組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狀況全面考察、聯合“會診”的力量。
26.專家如何做全做深線上評估?
線上評估注重評估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要求做全做深,做出入校評估基礎。
做全:就是要求15~21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在全面審讀“1+3+3”報告等評估材料的基礎上,對高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全貌”進行全方位審核,全面查找學校本科教育教學的亮點和問題,提出需要人校深入考察的存疑問題,形成專家個人線上評估意見。
做深:就是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深入挖掘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國家數據平臺數據信息等常態資源,通過深入開展線上訪談、聽課看課、隨機實地暗訪及補充材料調閱等考察活動,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刨根問底,確保挖掘的問題切中要害、體現深度。
27.專家如何做準做實入校評估?
校評估注重突出重點,不要求全面考察、面面俱到,而是對線上評估問題的印證。
做準:專家組緊扣“兩類四種”評估的不同側重點,以線上評估“問題清單”為主線,組織入校評估專家擬定個性化入校考察方案。專家按照入校考察方案要求,選取恰當適宜的方法技術,精準開展評估考察活動,對線上評估專家意見進行復核印證,找準問題癥結,下準評估結論。
做實:專家組通過深入考察,了解掌握學校真情實況,專家組組長組織專家綜合線上評估和入校評估總體情況,制定問題清單,形成寫實性《專家組審核評估報告》。突出評估診斷、把脈作用,要求每位專家當好學校的“醫生”和“教練”,做好體檢和指導,對癥下藥,開出實用“良方”,幫助學校切實提高質量、提高水平。
28.專家如何審讀并用好“1+3+3”報告?
基于多維立體視角的“1+3+3”報告為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情況精準畫像,有利于推動高校健全綜合評價機制,使評價結果更加科學有效。
《自評報告》是專家組開展評估考察工作的主要依據之一。專家組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參評學校自主選擇的評估類型、評估指標和審核重點,主要審核參評學校“該說的是否說了”“說了的是否做了”“做了的是否有效”“無效的是否改了”等,初步判斷各項指標的達成情況,形成對學校教育教學情況的總體印象。
專家組審讀《本科教學狀態數據分析報告》《在校生學習體驗調查報告》《教師教學體驗調查報告》3個教學報告,要注重發展變化,關注參評學校教育教學狀態的變化及發展趨勢情況,包括專業調整情況以及專業招生規模的變化情況,專任教師數量、教育教學經費、實驗室設施條件和校內外實訓基地、學生發展等狀態數據的變化趨勢等,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成效。
專家組審讀《本科生就業數據分析報告》《本科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用人單位跟蹤調查報告》3個就業報告,要注重個性差異。要把參評學校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綜合分析,把握參評學校所處的地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特殊性和特色點、學校所背靠的區域、行業發展狀況,分析參評學校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人才培養對社會的貢獻度。
“3+3”報告相互佐證,形成全鏈條、多維度的高校教育教學佐證材料,能夠為《自評報告》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也能夠通過不同報告之間的差別發現問題并探索求證,豐富和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過程監測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