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北京日報《無名者剪影》版面以“音樂擺渡人”為題對我校學生陳思宇進行了報道,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一根筆、一張紙、一臺舊電腦,再加上一副帶線耳機……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角落,就是陳思宇在家中創作歌詞的音樂空間。
現實生活中,在北京工商大學讀大四的陳思宇話不多,臉上總帶著靦腆的笑。而在網絡空間里,她化名“簾賞”,已經是一位擁有上億播放量的“治愈系”歌詞創作者。
近年來,陳思宇通過互聯網分享自己創作的音樂作品,成為了不少人灰暗日子里的“擺渡人”。而歌詞中的抑揚頓挫,大多源于她的成長經歷:在很多人眼里,陳思宇是個“苦孩子”——母親患有一級精神殘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父親在她高三那年因病去世。如今,她和年邁的姥姥姥爺一起居住,共同照顧患病的母親。面對家庭的困境,陳思宇不僅接過了照顧親人的重任,還堅持用努力來改變命運。
高中時期的陳思宇就顯現出了寫作天賦,被老師任命為校團委宣傳部部長,并連續3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團員。進入大學后,她在不放松學業的同時,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鍛煉專業知識和技能,曾獲得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國家級二等獎、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策劃案類賽道市級二等獎。
學習之余,音樂成為了她治愈生活的良藥。
一開始只是自娛自樂,陳思宇在網絡論壇上分享自己改編的歌詞,結交了不少喜歡音樂、熱愛作詞作曲的小伙伴。“我當時想的是:如果生活不開心,就寫點詩吧。”她寫過郁郁不得志的詩人、寫過慷慨激昂的英雄,通過這些故事抒發情感。比如,在歌曲《利刃凱旋》中,英雄披上“紫云鎏金盔甲”,“凌云壯志成,風云追萍蹤”。陳思宇說,寫這句詞時,她想象自己化身英雄,守護家人一世健康。
后來慢慢地,有一些歌手或作詞人主動找上門來,希望和她合作。從上大學起,她就有了一點收入,除了支付在學校的花銷外,還能補貼點家用。
2021年,陳思宇受邀為一首中國風歌曲作詞。如今她還能回憶起第一次聽到曲子時的感受:“絲竹和雨滴的旋律,讓我眼前出現了一個被貶的詩人,獨坐陋室閑聽雨。”于是,她僅用一個晚上便完成了歌詞的創作,寫出了飽含深意的“酒也可酬,入喉愁更愁”。“酒可以喝,但是一杯下肚愁意卻又更添一分。”她說,這一句靈光乍現的歌詞,在抒發愁意的同時,又帶點兒灑脫的味道。
這首中國風歌曲《謫居》在一年后一經發表,便登上了音樂平臺“國風”榜單之首,其優美的詩韻展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截至目前全網播放量已破億。
盡管有了點小名氣,但陳思宇沒忘記初心。在她房間的書桌上,一直壓著一張泛黃的小字條,上面寫著:“就算身處泥濘,依然可以看到花朵綻放”。每次讀到這句歌詞,她都會想起父親的叮囑,“他告訴我,永遠不要畏懼困難。于是我在創作時寫下這句話,希望在治愈自己的同時,通過文字和音樂把力量傳遞給更多陌生人。”
這個樸素的心愿已經成為現實。
今年夏天,陳思宇受朋友委托幫一位患病的年輕人創作歌曲。“我把寬慰自己的話寫在歌詞里,告訴他‘我們尚且年輕,連做夢也有無限可能性’。”這首《為你點一盞篝火》沒有公開發表,而是作為禮物送給了同樣身處困境的陌生人。最近,她收到了對方發來的私信,講述這首歌給自己帶來的莫大感動和慰藉。“創作一首歌曲,不管報酬高低、播放多少,能給人感悟和力量,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
即將大學畢業的陳思宇正在一家音樂公司實習。她打算畢業后繼續從事與音樂創作相關的工作,“希望成為更多人的心靈擺渡人”。
新聞鏈接:https://news.bjd.com.cn/2023/11/21/10626181.shtml







